在运动的过程中,扭伤是很常见的意外。无论是日常跑步、打球,还是参加专业体育赛事,都有可能因姿势不当、用力过猛、场地不平整等原因导致扭伤。很多人在扭伤后,第一反应就是揉一揉,觉得这样能缓解疼痛,促进恢复。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接下来,让我们听听急诊护士分享的正确处理方法。
扭伤的原理与症状
扭伤通常发生在关节部位,比如脚踝、手腕、膝关节等。这些关节由骨骼、韧带、肌肉、肌腱等组织共同维持稳定和活动。当关节受到突然的扭转、拉伸或过度的压力时,韧带、肌肉或肌腱可能会超出其正常的伸展范围,导致部分纤维撕裂或断裂,这就是扭伤。
扭伤后的症状一般较为明显。受伤部位会迅速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扭伤的严重程度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酸痛,重者则会剧痛难忍,甚至影响正常的行走或肢体活动。同时,受伤部位会很快肿胀起来,这是因为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液渗出,积聚在扭伤处形成肿胀。随着时间推移,扭伤部位还可能出现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这是血液在皮下组织扩散的结果。
错误处理:乱揉的危害
很多人在扭伤后习惯立即用手去揉搓受伤部位,认为这样可以“活血化瘀”,减轻疼痛。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会带来诸多危害。
扭伤后的初期,受伤部位的血管处于破裂出血状态,此时揉搓会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导致更多的血管破裂,出血和肿胀加剧。原本可能只是轻微的扭伤,由于乱揉,肿胀范围可能会迅速扩大,疼痛也会更加剧烈。而且,过度揉搓还可能使原本已经撕裂的韧带、肌肉等组织进一步拉伤,影响其正常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慢性损伤,留下后遗症,使关节在日后更容易反复扭伤。
正确处理方法:RICE原则
在急诊室,护士们处理运动扭伤时,遵循的是RICE原则,这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代表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
休息(Rest):一旦发生扭伤,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让受伤的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比如脚踝扭伤后,不要再勉强行走,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减少受伤部位的负重。
冰敷(Ice):在扭伤后的24 - 48小时内,冰敷是关键的处理措施。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冰敷15 - 20分钟,每隔1 - 2小时重复一次。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缓解疼痛。注意不要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外包一层毛巾。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肢体的远端向近端包扎,以促进血液回流。如果包扎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麻木、发凉等;如果包扎过松,则起不到加压的效果。
抬高患肢(Elevation):在休息时,将受伤的肢体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比如脚踝扭伤后,可在脚下垫几个枕头,使脚部抬高。这样做能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后续处理与康复
在扭伤后的2 - 3天,肿胀和疼痛通常会逐渐减轻。此时,可以根据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 - 20分钟,每天3 - 4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有助于消肿和组织修复。
当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后,可逐渐开始进行康复锻炼。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开始,如缓慢地转动脚踝、手腕等,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对于较为严重的扭伤,可能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关节的灵活性、肌肉力量和稳定性,预防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
如果扭伤后经过正确处理,症状仍持续不缓解,如疼痛剧烈、肿胀严重、关节活动受限明显,甚至出现畸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X线、CT、MRI等检查,排除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并给予进一步的治疗。
运动扭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就能有效减轻损伤,促进恢复。希望大家在运动时注意安全,若不幸发生扭伤,不要慌乱,按照RICE原则进行科学处理,让受伤的身体尽快恢复健康,重新投入到热爱的运动中。
(刘海燕 河南省开封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