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扭伤脚踝别乱揉!正确处理记住“RICE原则”

2025-06-17 14: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脚踝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无论是运动时踩空、下楼梯崴脚,还是穿高跟鞋失衡,都可能引发急性踝关节扭伤。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揉一揉就好了”,甚至强行活动关节,结果反而加重肿胀和疼痛。事实上,脚踝扭伤后的科学处理很重要,错误操作可能延长恢复时间,甚至留下后遗症。

一、为何不能随意揉搓?

脚踝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周围包裹着多条韧带(如外侧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肌腱。当脚踝内翻或外翻过度时,韧带会被拉伸甚至撕裂,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和淤血。此时若用力揉搓,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加重组织损伤:揉搓会进一步撕裂已受损的韧带纤维,扩大损伤范围;

促进出血:破坏刚形成的血凝块,导致出血量增加;

延迟愈合:揉搓可能将细菌带入伤口,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刺激炎症因子释放,延长肿胀期。

二、RICE原则

1.Rest(休息):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

操作要点:

停止当前运动或行走,寻找安全位置坐下或躺下;

若必须移动,可借助拐杖或他人搀扶,尽量减少患肢负重;

避免“忍痛坚持”或“试探性活动”,防止韧带进一步撕裂。

2.Ice(冰敷):控制肿胀与疼痛的核心措施

操作要点:

使用冰袋或冷冻食品包裹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敷15-20分钟,每1-2小时重复一次;

冰敷范围覆盖整个踝关节,包括内外侧和后侧;

持续冰敷至肿胀稳定(通常需48-72小时)。

注意事项:

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

夜间睡眠时可暂停冰敷,但需保持患肢抬高;

48小时后若仍有肿胀,可改用冷热交替疗法(先冷敷5分钟,再热敷5分钟,循环3次)。

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同时抑制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疼痛感知。研究显示,冰敷能使肿胀体积减少30%-50%。

3.Compression(加压包扎):提供外部支撑,减少渗出

操作要点:

使用弹性绷带(如自粘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螺旋包扎,压力以不阻断血液循环为宜;

包扎范围应超过踝关节上下5厘米,重点覆盖肿胀区域;

若出现脚趾发紫、麻木或刺痛,需立即松开绷带。

进阶技巧:

可搭配护踝使用,但需选择带刚性支撑的款式;

避免使用过紧的袜子或布条替代专业绷带。

加压可增加组织间压力,减少毛细血管漏出,同时提供稳定性,降低再次扭伤风险。

4.Elevation(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加速消肿

操作要点:

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厘米),可用枕头或折叠的毛巾垫高;

保持姿势至少2-3小时/天,夜间睡眠时可在小腿下垫枕头;

避免长时间下垂患肢(如久坐或久站)。

重力作用可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降低组织间压力。

三、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热敷时机:

急性期(48小时内)严禁热敷,否则会扩张血管,加重肿胀;

慢性期(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但需确保无开放性伤口。

2.药物使用:

外用药物:可选用含双氯芬酸钠的凝胶或贴剂,但需避免涂抹于破损皮肤;

口服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但需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3.康复训练:

肿胀消退后,需逐步进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字母书写练习);

恢复力量可尝试弹力带抗阻训练,但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完全恢复运动前,建议进行单脚站立测试(持续30秒无晃动)。

4.就医指征:

严重肿胀无法消退;

无法承重或行走;

关节明显畸形或不稳定;

反复扭伤(提示慢性韧带松弛)。

四、预防措施

1.运动前热身:

进行10分钟动态拉伸(如高抬腿、踝关节绕环);

穿戴合适的运动鞋,避免鞋底磨损过度。

2.平衡训练:

单脚站立练习(每次30秒,每日3组);

使用平衡垫或波速球增加难度。

3.肌力强化:

弹力带抗阻训练(脚踝内翻/外翻/背屈/跖屈);

提踵练习(站立位缓慢抬起脚跟,重复20次)。

4.环境优化:

保持地面干燥,清除障碍物;

夜间行走使用照明设备。

脚踝扭伤虽常见,但科学处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记住“RICE原则”并严格执行,配合后期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能在2-6周内恢复日常活动。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反复发作,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健康无小事,从正确应对每一次扭伤开始!

(蔡立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