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运动受伤别乱揉,科学应对才靠谱

2024-10-07 13: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跑步、打球、骑行还是跳舞,运动本是一件健康又快乐的事情。但如果姿势不对、准备不充分或强度过大,就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很多人在受伤后第一反应就是“揉一揉”,试图通过按摩缓解疼痛,但实际上,这种“本能反应”可能反而加重伤情。那么,运动损伤到底该怎么处理?哪些行为是误区?又如何科学应对呢?

一、别轻视运动损伤,乱揉可能加重伤势

许多运动爱好者在扭伤、拉伤或碰撞后,会立刻用手按压或揉搓受伤部位,希望“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然而,受伤初期尤其是24小时内,损伤部位很可能已经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局部组织水肿等情况。如果此时进行揉搓,不仅会加剧局部出血,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比如组织撕裂、血肿扩大,甚至加快炎症反应。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为受伤后自行按揉,导致本可轻松恢复的伤情转为严重肿胀,甚至需要手术治疗。因此,“疼了就揉”并不是一种科学处理方式,反而可能让小伤变大伤。

二、科学应对:牢记“POLICE”原则

在面对运动损伤时,现代医学推荐遵循“POLICE”原则,即:

P(Protect)保护:立即停止运动,避免继续活动导致伤情加重。可用护具、夹板、绷带等物品进行简单保护。

OL(Optimal Loading)适度负荷:并非完全静止不动,而是在医生建议下适当活动,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恢复。

I(Ice)冰敷:受伤后24-48小时内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切记不要热敷或按摩!

C(Compression)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包扎受伤部位,有助于减少组织间液体渗出,控制肿胀。但注意不要缠得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E(Elevation)抬高: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这一系列操作能在伤后“黄金24小时”内,最大程度控制伤情,为后续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三、不同类型运动损伤的应对策略

1.扭伤

常见于脚踝、手腕等关节部位。表现为突然疼痛、肿胀,有时关节活动受限。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冰敷并加压包扎。切忌强行活动或“活动开”。

2.拉伤

主要是肌肉或肌腱在剧烈运动中被拉伸过度。受伤部位会有酸痛、胀痛或肌肉僵硬感。应先冰敷并限制活动,待急性期过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拉伸和康复训练。

3.撞击伤

如被球击中、跌倒磕碰等,会导致局部瘀血甚至皮下血肿。冷敷为主,避免局部揉压。若出现大面积淤青、剧烈疼痛或功能障碍,应及时就医。

4.骨折

有时伤情较重,可能伴随隐匿性骨折。表现为持续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功能丧失或畸形。切勿自行搬动或乱揉,应立即就医拍片确诊。

四、避免再受伤:预防更重要

1.热身充分
运动前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慢跑、动态拉伸)可显著降低受伤风险。

2. 训练合理
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负荷或超出身体承受极限。

3. 穿戴合适装备
合脚的运动鞋、适当的护具可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4. 保持正确姿势
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是保护身体、减少损伤的关键。

5.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运动中感到疼痛或不适,不要硬撑,应立即停止并评估伤情。

五、受伤后何时就医?

以下情况提示伤势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

疼痛剧烈、无法承重或活动

肿胀迅速加重,局部皮肤青紫

明显关节畸形、骨摩擦感

冰敷、休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持续恶化

即便是轻微拉伤或扭伤,若一周内症状未缓解,建议到医院检查排除严重损伤。

六、科学康复,别忽视“恢复期”

很多人一旦疼痛减轻就迫不及待恢复运动,忽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其实,康复期是否充分、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受伤部位功能是否能够完全恢复、是否容易再次受伤。

可根据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建议,进行渐进式训练,比如低强度的力量训练、拉伸、关节稳定训练等,有助于恢复肌肉控制力、关节灵活性。

结语

运动受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处理和盲目对待。下一次如果你或身边人运动中受伤,不妨记住“别乱揉”的忠告,科学应对,快速恢复,让运动带来健康,而不是烦恼。

(王延明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骨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