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肌病:心脏的“沉默杀手”,如何早防早治?

2025-01-02 09: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血管疾病的领域中,心肌病犹如一位隐匿的“沉默杀手”,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心脏健康。它不像一些常见的心脏疾病那样广为人知,但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心脏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心肌病的相关知识,并掌握早防早治的方法,对于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一、揭开心肌病的神秘面纱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遗传性病因较多见)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根据病理生理、病因学和发病因素,心肌病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未定型心肌病等多种类型。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脏逐渐变得松弛、无力,泵血功能逐渐下降。肥厚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较为突出,可导致心室腔变小,心肌舒张功能受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液流出。限制型心肌病较为少见,其特点是心肌僵硬,心脏的舒张功能严重受损,心室充盈受限,好似心脏被一层“紧箍咒”束缚住,无法正常舒张和接纳血液。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使右心室心肌变薄、运动减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二、心肌病的“蛛丝马迹”

心肌病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逐渐出现一些症状。许多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劳,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然无法缓解,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活动耐力下降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快走等时,会明显感到气短、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在运动时增加的血液需求。

有些心肌病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用手指按压小腿会出现凹陷,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减退,导致血液回流不畅,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部分患者还会有心悸、心慌的感觉,这可能是由于心肌病变引发了心律失常。在疾病的晚期,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晕厥、猝死等严重后果。

三、心肌病的“帮凶”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心肌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心肌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例如,肥厚型心肌病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 60% - 70% 的患者有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心肌肌节蛋白等结构或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心肌肥厚。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肌病变。

2.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引起心肌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柯萨奇 B 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反应,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最终发展为心肌病。此外,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与心肌病的发生有关,但相对较为少见。

 

3. 中毒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酒精、化疗药物、某些重金属(如钴、铅等)等,可能会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损害心肌的结构和功能。酒精性心肌病就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心肌病变,患者通常有多年的酗酒史,心肌细胞在酒精的长期毒害下,逐渐出现肥大、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心脏功能也随之下降。

4.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以及某些代谢紊乱,如肉碱缺乏症、糖原贮积症等,都可能影响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增加心肌病的发病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使心肌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长期处于这种高代谢状态会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律失常;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肌纤维化等,最终导致心肌功能障碍。

5. 神经肌肉疾病: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等,也可能累及心脏,引发心肌病。这是因为这些疾病不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还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心脏逐渐出现病变,通常在神经肌肉症状出现后数年,心脏病变的症状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四、心肌病的“防御堡垒”

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腌制食品等,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的代谢和功能。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耐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过量酒精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2. 定期体检筛查:对于有心肌病家族遗传史、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出现不明原因的心脏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体检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心肌病变的迹象,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一些遗传性心肌病的高危人群,还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突变,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预防。

3.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这些疾病对心肌的不良影响。例如,高血压患者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稳定控制在目标水平,可以减轻心脏的后负荷,预防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能够减少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风险。

4. 避免诱因和心脏损伤:尽量避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以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避免使用可能对心肌有毒性的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一旦出现心肌损害的迹象,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从事特殊职业(如接触重金属、化学毒物等)的人群,要加强职业防护,减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肌病变。

五、心肌病的“治疗利剑”

1. 药物治疗:根据心肌病的不同类型和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重构,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流出道梗阻症状,改善心肌舒张功能,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限制型心肌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等。

2. 器械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心肌病患者,可能需要借助器械进行治疗。例如,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用于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的心肌病患者,起搏器可以帮助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对于部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严重的流出道梗阻,可考虑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或酒精室间隔消融术,以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脏功能。对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可能是最后的治疗选择,但心脏移植手术难度大、供体来源有限,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因此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选择。

3. 康复治疗:心肌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运动康复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心理康复同样重要,心肌病患者由于病情的困扰,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肌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提高对心肌病的认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和治疗,就能够在这场与“沉默杀手”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王小虎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