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心脏这座精密而又至关重要的“宫殿”里,心脏瓣膜就如同一扇扇“心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规律地开启和关闭,控制着血液在心脏内以及进出心脏的流向,保障血液循环能够顺畅且有序地进行。然而,当这些“心门”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患上了心脏瓣膜病时,就会给整个心血管系统乃至全身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认识心脏瓣膜及其功能
人体的心脏共有四个主要的瓣膜,分别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二尖瓣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就像一个“单向阀门”,保证血液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并且阻止血液逆流回左心房;三尖瓣则处在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起着类似的单向导流作用,让血液能正确地从右心房进入右心室;主动脉瓣守卫在左心室通向主动脉的出口处,它的适时开放能让富含氧气的血液顺利泵入主动脉,送往全身各处,关闭时又能防止血液倒流回左心室;肺动脉瓣处于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保障血液能从右心室准确地流向肺动脉,开启肺部的血液循环之旅。
正常情况下,这些瓣膜会随着心脏的节律,精准地开启和闭合,如同训练有素的卫士,维持着血液循环的正常秩序。一旦它们的结构或者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瓣膜病。
二、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病因
1. 先天性因素:有些人在出生时,心脏瓣膜的发育就存在缺陷,比如瓣膜的形态异常、瓣叶数量不对等情况。像先天性二尖瓣畸形、肺动脉瓣狭窄等病症,就是由于胚胎发育期间的一些异常因素导致的,这些问题从一出生就可能给心脏的正常运转埋下隐患。
2. 风湿性心脏病:这曾经是导致心脏瓣膜病的一个极为常见的病因。通常是因为人体感染了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引发了自身免疫反应,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脏瓣膜,使得瓣膜出现增厚、粘连、钙化等改变,进而影响其正常的开闭功能,最常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导致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等情况出现。
3. 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脏瓣膜也会像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出现老化、退变的现象。瓣叶可能会逐渐变得僵硬、失去弹性,钙质也容易在瓣膜上沉积,这种退行性改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是引发老年心脏瓣膜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等情况。
4. 其他因素:像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袭心脏瓣膜,造成瓣膜的损伤、穿孔等;还有一些外伤、心肌病等疾病累及心脏瓣膜,也都有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病的发生。
三、心脏瓣膜病的症状表现
在疾病的早期,可能很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有一些很轻微、容易被忽视的表现。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显现出来。
1. 呼吸困难: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起初可能只是在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喘息的情况,比如爬楼梯、快走一段路后就感觉气不够用了。随着瓣膜病变的加重,即便在休息时也可能会有呼吸困难的现象,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在夜间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这主要是因为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肺部淤血导致的。
2. 心悸:患者常常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异常,有时候会觉得心跳过快、过重,或者是有心跳不规律的感觉,这是由于心脏的节律受到瓣膜病变的干扰,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从而引发的心律失常等情况。
3. 乏力、疲倦:由于心脏瓣膜病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不足,就会让人时常感到浑身乏力、容易疲倦,做事情缺乏精力,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4. 水肿:当心脏功能进一步受损后,会引起体循环淤血,水分就容易在身体的低垂部位积聚,比如下肢、脚踝等部位出现水肿,用手指按压后会出现凹陷,而且这种水肿往往在傍晚或者长时间站立、行走后更为明显。
四、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方法:医生在诊断心脏瓣膜病时,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情况。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杂音,这往往是瓣膜病变的一个重要提示。此外,还会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比如心脏超声检查,它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瓣膜的结构、形态以及开闭情况,是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金标准”;心电图检查能帮助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有无心律失常等情况;胸部X线检查则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以及肺部有无淤血等表现,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2.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或者暂时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可以先采用药物治疗。通过使用利尿剂来减轻水肿,缓解心脏的负担;使用血管扩张剂来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还有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用来纠正心律失常等情况,尽量维持心脏的正常运转,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当瓣膜病变较为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手术往往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瓣膜修复术,就是尽可能地修复已经受损的瓣膜,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这种方式保留了患者自身的瓣膜组织,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有瓣膜置换术,适用于瓣膜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情况,通过植入人工瓣膜(机械瓣膜或者生物瓣膜)来替代病变的瓣膜,让心脏的“心门”重新正常工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心脏瓣膜手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在不断提高。
五、日常预防与保健
1. 积极防治基础疾病:对于容易引发心脏瓣膜病的疾病,比如风湿热、感染性疾病等,要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例如,在儿童时期做好风湿热的预防,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出现链球菌感染后及时规范地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病情发展累及心脏瓣膜。
2.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心脏等器官造成损害;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因为这些不良情绪也可能会对心脏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关注心脏方面的检查,比如心脏听诊、心电图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项目,这样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瓣膜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在病情还比较轻微的时候就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最大程度地保障心脏健康。
总之,心脏瓣膜病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且可能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对它有足够的认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就能守护好心脏的这些“心门”,让我们的心脏持续健康地跳动,保障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王小虎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结构性心脏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