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作为医疗救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希望与期待。然而,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却可能面临一个隐藏的“低温陷阱”——术中低体温。这一现象,不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更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了解术中低体温及其预防措施,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一、术中低体温的定义与危害
术中低体温,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核心体温长时间低于36℃的现象。核心体温是指人体内部如肺动脉、鼓膜、食管、鼻咽部、直肠和膀胱等部位的温度。术中低体温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手术室温度过低、麻醉药物的影响、大量输血或输液等。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削弱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白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性;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问题,如心率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还会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此外,低体温还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并延缓伤口愈合速度。更为严重的是,术中低体温还可能导致术后寒战和恢复延迟,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不适。
二、术中低体温的预防策略
为了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医护人员和患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其体温调节能力和潜在风险因素。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避免术前禁食禁水时间过长导致机体产热不足。
手术室环境控制
手术室温度应维持在21℃至25℃之间,以确保患者不会因环境温度过低而丢失体温。
手术室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以减少皮肤热量的散失。
保暖措施的实施
使用手术室专用保温被或循环加温毯维持患者体温,减少皮肤暴露。
对静脉输注及体腔冲洗的液体进行加温处理,使其接近患者体温。
在转运过程中,确保患者处于温暖环境中,避免体温进一步下降。
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
麻醉医生应选择对体温调节干扰小的麻醉药物,并精准控制剂量。
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保温措施。
减少体液流失
术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体液流失,如控制冲洗液的用量和温度。
对于大量输血或输液的患者,应使用输液加温仪进行加温处理。
术后护理与监测
术后将患者转移至温暖的病房,并持续监测其体温变化。
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体温恢复。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其对术后自我护理的认识和能力。
三、特殊人群的术中低体温预防
对于年老体弱、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体温监测和保暖措施的实施力度,确保他们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四、总结与展望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其危害却往往被忽视。通过加强术前评估与准备、控制手术室环境、实施保暖措施、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减少体液流失以及加强术后护理与监测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风险。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保暖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将更加精准和高效。同时,医护人员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防范意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手术治疗服务。
在手术台上,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一位患者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手术环境,让他们在手术过程中免受“低温陷阱”的困扰。
(朱琳 郸城县中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