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硬膜下血肿:了解这种严重脑部损伤的警示信号

2025-02-07 09: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它发生在大脑与硬脑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内,硬脑膜是覆盖大脑的三层坚韧膜结构之一,起到保护和支撑大脑的作用。这种血肿通常是由于头部遭受外力撞击,如车祸、跌落、运动意外或暴力打击,导致脑部血管破裂,血液在硬膜下空间积聚而形成的。硬膜下血肿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在受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逐渐显现,这使得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头部受到剧烈撞击的情况,如交通事故中的猛烈碰撞、高处坠落时的头部着地或暴力打击。由于出血迅速积聚,患者可能迅速出现以下症状:

- 意识丧失:患者可能在撞击后立即失去意识,或者在短时间内意识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昏迷或嗜睡。家属或目击者常描述患者“突然倒下”或“眼神呆滞”。

- 头痛:剧烈且持续的头痛,常常伴有恶心和呕吐,这种头痛通常是难以忍受的,且常规止痛药难以缓解。患者常形容头痛为“撕裂般”或“钻心般”的疼痛。

- 肢体无力或麻痹:由于血肿对大脑的压迫,可能导致身体一侧的运动功能受损,表现为肢体无力或完全麻痹。患者可能无法抬起手臂或腿部,甚至无法自主站立。

- 言语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说话不清、语速减慢或理解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家属可能注意到患者“说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 瞳孔变化:一侧或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之一。医生在检查时常会发现患者的瞳孔“不对称”或“无反应”。

-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或癫痫发作,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刺激所致。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为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甚至失去意识。

- 昏迷: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陷入深度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生命体征不稳定。此时,患者需要紧急医疗干预,以挽救生命。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发展较为缓慢,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出现,具体包括:

- 头痛:通常为持续性头痛,但可能不如急性硬膜下血肿时剧烈,患者常描述为钝痛或压迫感。头痛可能在早晨或夜间加重,影响睡眠质量。

- 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可能经常忘记重要事项,或在谈话中“走神”。

- 性格改变:如易怒、冷漠或行为异常,家人和朋友可能首先注意到这些变化。患者可能变得“喜怒无常”或“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 行走困难: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导致步态不稳,容易跌倒。患者可能在行走时“摇晃”或“拖步”,需要他人搀扶。

- 肢体无力:与急性硬膜下血肿相似,但症状较轻且进展缓慢,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感到一侧肢体“沉重”或“不听使唤”。

 诊断与治疗

诊断硬膜下血肿通常需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这些检查不仅可以确定血肿的位置和大小,还能评估颅内压的情况,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医生在解读影像结果时,会仔细分析血肿的范围和密度,以判断其严重程度。

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取决于血肿的类型、大小、症状严重程度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力,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或钻孔引流术。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小心翼翼地清除积血,避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通过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有时也可观察等待,因部分慢性血肿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吸收。在观察期间,医生会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血肿的变化。

 预后

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受血肿大小、治疗及时性、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长期神经功能损害。然而,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如瘫痪、失语或认知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支持,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预防

预防硬膜下血肿的关键在于降低头部受伤风险。这包括在从事高风险活动时佩戴安全头盔,如骑自行车、摩托车或进行极限运动;使用安全带,尤其是在驾车或乘坐汽车时;避免参与暴力行为;在高风险工作环境中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如佩戴安全帽和使用防护设备。此外,提高公众对脑部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也是减少硬膜下血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结语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需紧急医疗干预的严重脑部损伤。了解其警示信号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能减少长期健康问题。若您或身边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切勿延误治疗时机。通过提高公众对硬膜下血肿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残率,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记住,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是应对硬膜下血肿的关键。

(陈素杰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