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作为一种发生在颅内硬脑膜下腔的出血现象,常常在脑部受伤三周以后逐渐显现其危害,是神经外科中颇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患。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迷惑性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与脑部外伤具有直接关联,即便是轻微的头部碰撞,也可能成为其致病因素。由于老年人的脑组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使得大脑和脑膜之间形成空隙,为血肿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当头部受到轻微撞击时,高张力状态下的小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积聚在硬膜下,形成血肿。
这一过程往往悄无声息,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随着血肿体积的增大,患者才会逐渐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然而,由于老年人脑萎缩的存在,这些症状可能并不如年轻患者那般显著,进一步增加了其迷惑性。
更为严重的是,慢性硬膜下血肿还会对脑组织和脑干以及脑室产生压迫,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大脑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精神异常或智力障碍。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让老年患者及其家属感到困惑和不解,难以将其与慢性硬膜下血肿联系起来。
二、老年人为何易发慢性硬膜下血肿?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与其生理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脑组织出现萎缩,大脑和脑膜之间的空隙增大,为血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老年人的脑血管脆性增加,使得血管更容易断裂出血。此外,一些老年人可能伴有高血压等疾病,进一步增加了血管破裂的风险。
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主要有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颅骨内板下的新月形占位影像,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手段。对于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血肿,核磁共振检查则能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在治疗方面,手术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钻孔引流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通过颅骨钻孔将血肿引流出来,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对于血肿量大、引流效果不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更为复杂的手术方式。
然而,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保守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使用常规药物减轻症状以及高压氧治疗等。
四、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在于避免头部外伤。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进行高风险的活动,如登高、滑雪等。同时,家属也应加强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和照顾,防止其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
对于已经确诊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家属应给予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术后康复期间,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五、结语
慢性硬膜下血肿作为一种高发于老年人群的疾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加强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做好日常护理和康复工作,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的健忘、头痛等症状,我们不应掉以轻心,而应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朱绍钦 新蔡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