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损伤,不小心的一次滑倒、跑步时的意外扭脚,都可能让我们的踝关节陷入疼痛与肿胀之中。在中医领域,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悠久的历史,能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恢复。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一、踝关节扭伤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将全身的脏腑、肢体、五官九窍等紧密相连。踝关节周围分布着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等重要经络,当踝关节扭伤时,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从而引发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若不及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瘀血凝滞,还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日后的正常行走和运动。
二、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原理
疏通经络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使阻滞的经络重新通畅。以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为例,它是人体重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功效。在踝关节扭伤治疗中,针刺足三里穴,能借助经络的传导作用,将气血引向受损的踝关节局部,驱散瘀血,解除经络的阻滞状态,使气血恢复正常流通,从而缓解疼痛和肿胀。
调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踝关节扭伤后,气血紊乱,针灸可起到调和气血的作用。比如选取足少阳胆经的丘墟穴,它是胆经经气汇聚之处。刺激丘墟穴,能调节胆经气血,与其他相关穴位配合,促使踝关节局部气血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消肿止痛
疼痛是踝关节扭伤最明显的症状之一,针灸能有效止痛。针刺穴位可激发人体自身的镇痛机制,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天然止痛物质,提高痛阈,减轻疼痛感。同时,通过促进气血运行,加速局部瘀血的消散和吸收,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进一步缓解因肿胀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的疼痛。
三、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注意事项
治疗时机
在踝关节扭伤后的急性期(通常指24 - 48小时内),局部肿胀、疼痛剧烈,此时应先进行冷敷,减少出血和肿胀。一般不建议立即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加重局部充血。待急性期过后,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再进行针灸治疗,可更好地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但对于一些扭伤程度较轻,局部肿胀不明显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后,也可适当提前针灸介入时间。
穴位选择与针刺手法
准确选择穴位是针灸治疗效果的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踝关节扭伤的具体部位、经络受损情况,遵循“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取穴位。除了上述提到的足三里、丘墟穴外,还可能选用解溪、申脉、照海等穴位。针刺手法也十分讲究,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医生会采用适当的手法,如对于体质较强、扭伤初期瘀血较盛的患者,多采用泻法,以增强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对于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的患者,则可能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以扶正祛邪。
针具消毒与安全
针灸治疗必须严格保证针具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正规医疗机构使用的针具均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一次性针具使用后会按规定销毁。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要注意观察医生的操作,确保使用的是消毒合格的针具。同时,针刺过程中要保持放松,避免突然移动身体,以免造成弯针、滞针甚至断针等意外情况。若针刺时出现强烈的疼痛、心慌、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配合康复与护理
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期间,患者的康复和护理也不容忽视。治疗后,应适当休息,避免过早负重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恢复。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富有营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气血运行和病情恢复。
病情变化与复诊
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所变化。如果经过几次针灸治疗后,疼痛、肿胀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重新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复诊,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大特色,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原理,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促进恢复。但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需了解并遵循上述注意事项,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早日恢复踝关节的健康。
(刘甜甜 焦作市中医院 康复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