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呼吸更顺畅:用中医调理慢性支气管炎

2025-02-02 09: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且病程持续超过三个月。在中医理论中,慢性支气管炎通常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人体的脏腑阴阳平衡,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体质、预防复发的目的。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支气管炎多归于“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肺气虚弱、脾失健运、肾不纳气等。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肺卫,导致肺气不宣;肺气虚弱则不能输布津液,聚而生痰;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痰浊内生;肾不纳气则气不归根,喘息不止。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肺气不宣则咳嗽不止;脾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肾为先天之本,肾不纳气则气短喘促。因此,调理慢性支气管炎需要综合考虑肺、脾、肾三脏的功能,通过辨证施治,恢复其正常功能。

 中医调理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首先需要进行辨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寒束肺、痰湿阻肺、肺热咳嗽、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每种证型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都有所不同。

例如,风寒束肺型患者常表现为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疗时应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而痰湿阻肺型患者则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粘稠、胸闷脘痞、纳呆便溏等症状,治疗时应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主,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等。

 2. 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治疗主要以中药汤剂为主,辅以中成药、膏方等。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杏仁、甘草、桔梗、紫菀、款冬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山药、五味子等。这些药物能够宣肺止咳、化痰平喘、健脾补肾,从而改善症状。

在具体用药时,中医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选择主药(君药)、辅助药(臣药)、佐药和使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治疗肺热咳嗽时,常以黄芩、石膏为君药清热泻火,以桔梗、杏仁为臣药宣肺止咳,以甘草为佐药调和诸药,以芦根为使药引药入肺。

 3.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咳嗽、喘息等症状。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膏肓、天突、尺泽、太渊等。

针灸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相应的穴位和手法。例如,风寒束肺型患者可选择肺俞、风门等穴位,采用温针灸法,以温经散寒;痰湿阻肺型患者可选择脾俞、丰隆等穴位,采用泻法,以健脾化痰。针灸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4. 饮食调养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养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根据患者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如肺热咳嗽者宜食用梨、枇杷、莲藕等清热润肺之品;脾虚痰湿者宜食用山药、薏苡仁、扁豆等健脾祛湿之物;肾虚者宜食用黑芝麻、核桃、羊肉等补肾益气之品。

在饮食调养中,还应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例如,肺热咳嗽者宜采用清蒸、凉拌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煎炒等燥热食物;脾虚痰湿者宜采用煮、炖等易消化的烹饪方式,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此外,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也是饮食调养的重要方面。

 5.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调理同样重要。患者应避免吸烟、饮酒、接触刺激性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呼吸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中医认为,情志内伤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病情的恢复。此外,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也是调理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

 结语

中医调理慢性支气管炎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现代医学的辅助下,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患者在使用中医治疗时,应选择有资质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战丽颖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医科二病区(康复))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