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重症监护室(ICU)就像一座与死神较量的战场,这里汇聚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而 ICU 急救技术则是医护人员手中开启生命希望之门的钥匙。对于广大患者及民众来说,了解这些急救技术,不仅能增加对医疗过程的认知,在关键时刻或许还能为身边人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 ICU,揭开这些救命技术的神秘面纱。
一、生命支持的基石:心肺复苏术(CPR)
心肺复苏术堪称急救领域的“元老”,也是 ICU 中最基础且关键的急救技术。当患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生命迹象即将消逝时,CPR 就是与死神赛跑的“先锋”。
CPR 的操作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时,施救者需将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用力快速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这一系列动作的目的是通过外力挤压心脏,促使血液流动,为身体重要脏器提供氧气和养分。而人工呼吸则是在清理患者口腔异物后,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两次,每次持续约 1 秒,确保患者胸廓有起伏。
近年来,CPR 的理念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比如更加注重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强调按压的深度、频率和连贯性,尽量减少按压中断。同时,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与 CPR 的配合使用也愈发受到重视。AED 能自动分析患者心律,一旦检测到可除颤心律,会指导施救者进行电击除颤,大大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配备了 AED,民众若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在紧急时刻配合 CPR,就能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
二、呼吸的守护:机械通气技术
在 ICU 中,许多重症患者由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自主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这时机械通气技术就成为了挽救生命的关键。
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将预设的气体压力、容量或流量等参数,有规律地送入患者肺部,帮助患者完成呼吸动作。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的不同,呼吸机有多种通气模式,如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呼吸机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例如,一些新型呼吸机具备自适应压力支持功能,它能根据患者每次呼吸的努力程度,自动调整支持压力,使患者呼吸更加舒适,减少呼吸肌疲劳。此外,为了降低长期使用呼吸机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呼吸管路和过滤器。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了解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能在家人或朋友接受该项治疗时,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操作呼吸机,但知晓这一技术能为患者带来的帮助,也能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和家属更多支持。
三、生命通道的建立:中心静脉置管术
在 ICU,及时准确地给药、输液以及监测中心静脉压力等操作至关重要,而中心静脉置管术就为这些操作搭建了一条“生命通道”。
中心静脉置管通常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部位。医生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将一根特制的导管经皮肤穿刺插入中心静脉。通过这根导管,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大量地输入各种药物、营养液和血液制品,确保患者在病情危急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力,医生还能了解患者的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功能,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安全性和精准度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例如,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逐渐普及,医生可以借助超声成像清晰地看到血管的位置、走行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误穿动脉、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中心静脉置管术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但患者和家属了解这一技术后,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对置管部位进行护理,如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导管受压、扭曲等,从而降低感染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四、清除毒素的利刃: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在重症患者中,急性肾损伤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较为常见,此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就成为了守护患者生命的重要武器。
CRRT 是一种连续、缓慢清除体内溶质和水分的血液净化技术,它模拟人体肾脏的功能,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一个类似人工肾脏的滤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毒素、多余水分以及炎症介质等,然后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与传统的间歇性血液透析相比,CRRT 具有诸多优势。它能更平稳地清除体内的水分和溶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此外,CRRT 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灵活调整治疗参数,实现个体化治疗。
随着技术的进步,CRRT 设备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操作也更加便捷。一些新型的 CRRT 机器具备自动监测和报警功能,能实时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发出警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了解 CRRT 技术,能让患者和家属明白,即使在肾脏功能受损的危急情况下,现代医学仍有办法帮助身体维持内环境稳定,为患者的康复争取时间。
五、精准监测的“眼睛”: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在 ICU 中,准确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血管阻力以及循环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就如同医护人员精准监测的“眼睛”。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动脉穿刺置管测压、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等。动脉穿刺置管测压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动脉血压,尤其是在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或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能为医生提供连续、可靠的血压数据,帮助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肺动脉漂浮导管则可以测量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等参数,从而评估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后负荷以及心脏收缩功能等,为心功能不全、休克等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不断涌现,如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技术。它通过经肺热稀释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技术,能更准确、连续地监测心输出量、血管外肺水等重要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精准的信息。
虽然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主要由专业医生操作和解读数据,但患者和家属了解其重要性,能更好地理解医生为何要进行这些操作,以及这些监测数据对病情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ICU 的急救技术如同一个紧密协作的“生命战队”,每一项技术都在挽救患者生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这些技术大多由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但广大患者及民众了解它们,不仅能消除对 ICU 治疗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掌握如 CPR 等基本急救技术,或许就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守护天使”。同时,了解这些先进的急救技术,也能让我们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在医护人员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共同努力下,生命的希望之门将永远为患者敞开。
(安婷婷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ICU(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