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欢笑与泪水交织,情绪的起伏本属正常。但当孩子长时间被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笼罩,家长们就需格外警惕,这有可能是童年情绪障碍在作祟。这类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若不及时关注与干预,将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童年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与成人的情绪问题有所不同,孩子们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感受,更多地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家长们仔细观察、敏锐捕捉。
焦虑是童年情绪障碍中极为常见的表现。孩子可能毫无缘由地过度担心、紧张,比如担心自己会生病、害怕与亲人分离、害怕上学等。在面对考试或新环境时,这种焦虑情绪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颤抖、坐立不安等生理反应。有些孩子会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寻求过度的保证;有些则可能拒绝上学,一提到上学就哭闹、发脾气。
抑郁情绪同样不容忽视。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劲,整日唉声叹气、情绪低落。他们的食欲和睡眠也可能受到影响,要么食欲不振,要么暴饮暴食;晚上难以入睡,或者频繁惊醒。严重时,孩子甚至会产生消极的想法,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对未来充满绝望。
恐怖障碍也是童年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孩子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场景产生过度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动物、害怕乘坐电梯等。这种恐惧并非正常的害怕反应,而是强烈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例如,有的孩子不敢独自在房间睡觉,哪怕房间里开着灯;有的孩子看到狗就会吓得大哭大闹,甚至远远看到狗的影子就开始紧张。
强迫症在儿童中也时有发生。孩子会反复出现一些刻板的行为或思维,明知这些行为或想法毫无意义,却无法控制自己。比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洗手,洗手次数可达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做作业时反复涂改,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些奇怪的念头,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等。
童年情绪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是遗传、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孩子患童年情绪障碍的风险会相对增加。从生理角度来看,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异常,可能影响情绪的调节。心理因素方面,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容易陷入不良情绪中。比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等,都可能成为情绪问题的导火索。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深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过度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缺乏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一旦面对外界的挑战,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过于严厉的教育,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会导致自卑、抑郁等问题。
童年情绪障碍对孩子的危害不容小觑。在学习方面,情绪问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滑。焦虑的孩子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抑郁的孩子则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社交方面,情绪障碍使孩子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可能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或者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逐渐被孤立。长期的情绪问题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孩子更容易生病,如频繁感冒、头痛、胃痛等。更为严重的是,若童年情绪障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延续到成年期,发展为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异常情绪时,切不可掉以轻心。首先,要与孩子进行耐心、平等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医生或儿童精神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心理测评等方式,准确判断孩子的问题所在,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童年情绪障碍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会应对情绪问题的技巧;家庭治疗则侧重于改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逐渐恢复健康。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孩子,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以缓解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预防和缓解情绪障碍。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理解,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兴趣中找到自信和快乐;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童年情绪障碍,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他们才能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未来。
(杨涛 山东省戴庄医院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