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间质纤维化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度,备受医学领域关注。它像一位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肺部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肺间质纤维化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深入了解这两种类型,对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一、肺间质纤维化:肺部的“瘢痕化”危机
肺,作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其内部结构犹如精密的滤网,肺泡和肺泡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间质组织,承担着气体交换、维持肺泡结构稳定等关键作用。而肺间质纤维化,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间质组织发生炎症和损伤,进而引起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使肺部逐渐变硬、失去弹性,如同肺部布满了瘢痕,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早期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消瘦等症状,最终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二、迷雾重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神秘的发病原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肺间质纤维化中最为棘手的一种类型,之所以称为“特发性”,是因为其发病原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IPF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一些研究发现,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IPF的风险,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尚未完全明确;长期暴露于粉尘、烟雾、有害化学物质等环境中,也可能诱发IPF,但并非所有暴露者都会发病,这表明个体的易感性存在差异;此外,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肺部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但其中的具体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2.独特的病理特征与诊断困境:IPF在病理上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的特征,主要特点是病变呈斑片状分布,新旧病灶交替存在,肺间质中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形成瘢痕组织。诊断IPF并非易事,医生通常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判断。HRCT是诊断IPF的重要手段,典型的IPF在HRCT上表现为双肺基底部和外周分布的网格状影、蜂窝肺等。然而,这些影像学表现并非IPF所特有,其他一些肺部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因此有时还需要通过肺活检来明确诊断,但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且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耐受。
3.艰难的治疗之路:目前,IPF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延缓疾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药物治疗方面,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但不能完全阻止疾病进展,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此外,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肺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短缺、手术风险高、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肺移植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三、线索可循: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明确的致病因素: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不同,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着明确的病因,它往往继发于其他疾病或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常见的继发因素包括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导致肺间质纤维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胺碘酮、博来霉素等,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肺间质纤维化;另外,长期暴露于石棉、二氧化硅、煤尘等环境中的职业人群,患尘肺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的风险较高。
2.多样的症状与诊断要点: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症状除了呼吸困难、干咳等常见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症状。例如,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同时有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药物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可能有用药史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在诊断时,除了进行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类似的检查外,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用药史、职业暴露史等,以明确病因。同时,针对原发疾病的相关检查也必不可少,如自身抗体检测、胸部X线或CT检查等,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3.治疗的双重策略: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关键在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对肺间质纤维化本身进行干预。对于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病情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肺部纤维化的进展。对于药物性肺间质纤维化,及时停用致病药物是首要措施,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病情可逐渐改善。对于尘肺患者,脱离粉尘环境是关键,同时可给予对症治疗,如吸氧、止咳平喘等。在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方面,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类似,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进行肺康复训练等,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肺间质纤维化,无论是特发性还是继发性,都给患者和医疗界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了解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预防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至关重要。而对于患者而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出现,为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翟建霞 郑州市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