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冬季凌晨3点最危险!急性心梗『魔鬼时间段』的血管崩溃密码

2025-01-22 08: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冬季,尤其是清晨时分,被医学界视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魔鬼时间段”。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气温呈明显的逆相关,即气温越低,发病率越高。这一时间段内,血管仿佛被施加了某种“崩溃密码”,使得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面临巨大的健康威胁。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气温对心血管的影响

冬季清晨,随着气温的骤降,人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寒冷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低溶状态,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动脉血栓形成的理想环境,从而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二、“魔鬼时间”的预防策略

醒来一杯水:经过一夜睡眠,人体会失去约500毫升水分,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清晨醒来后应立即补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晨起一次药:人清醒后,交感神经迅速兴奋,此时应及时服用当天的第一次药物,以阻断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空腹服药通常能在15分钟内发挥作用。

慢生活:老年人应过一种“慢生活”,起居、饮食、活动等都应放缓节奏。醒来后不要立即起床,而是应在床上躺半分钟,再慢慢起来坐半分钟,然后将两条腿下垂在床沿边等半分钟,最后再站起来走动。

合理运动:中老年人跳广场舞的总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跳之前最好先做5-10分钟热身运动。跳舞强度以轻微出汗为准,跳完后原地休息10分钟左右,做些动作缓慢、放松的整理运动。如果身体条件不适合跳广场舞,太极拳、散步等和缓的运动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诱因与预防

除了气温因素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强冷刺激、过度疲劳和暴饮暴食等都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患者应避免这些诱发因素,特别是患有习惯性便秘的老人,应避免用力大便。

在护理方面,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心肌梗塞前驱症状;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并注意心理调节;急性期过后,应注意适度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专家提醒

急性心肌梗死重在预防。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心脏病在春季和冬季发病较多,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有关。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并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在发病初期,家属应避免盲目搬动患者,而应让其就地安卧,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此外,心脏病患者的饮食宜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少吃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等。男性患者应戒烟、忌饮烈性酒,避免暴饮暴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冬季凌晨3点,这个看似平静的时段,实则暗藏凶险。了解并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魔鬼时间段”,对于保护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科学的药物治疗和积极的健康监测,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这一时段的发病风险,让每一个清晨都充满阳光和希望。

 

(刘松拴 宝丰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