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急剧升高,救治难度加大。近年来,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一种先进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心梗抢救中。然而,ECMO治疗过程复杂,依赖精细化的护理干预以确保其安全性。其中,肢体温度动态监测作为判断外周灌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预防远端缺血并指导临床策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心梗患者在ECMO支持期间的肢体温度监测方法,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什么是心梗?
1.1 心梗的定义
心梗,全称为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心肌长时间缺乏有效供血而导致局部组织不可逆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进而由急性血流中断引起的。具体来说,患者原本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冠脉粥样硬化,而当动脉内的斑块突然破裂,诱发血栓迅速形成,便会导致血管腔迅速闭塞,阻断下游心肌所需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在突发的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会因缺氧而逐渐坏死,进而引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心律紊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流,坏死范围会迅速扩大,甚至危及生命。
1.2 心梗的发生原因
心肌梗死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心血管代谢密切相关的血压、血糖异常,或者血脂代谢紊乱等慢性疾病,会对冠状动脉造成持续性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当血管内壁逐步沉积脂质,形成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时,若遇到局部应力变化或内皮破损,极易诱发血栓迅速形成,使得原本狭窄的血管完全闭塞,心肌因此供血中断,最终发生坏死。此外,长期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使血管弹性下降,引发内皮功能障碍,从而进一步增加梗死的风险。情绪波动剧烈、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寒冷刺激等急性应激状态,也是心肌梗死的直接诱因,使潜在的病理状态迅速恶化。还有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或遗传易感性,在外部条件作用下更易发病。
2 心梗患者ECMO护理的必要性
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因为心脏泵血功能骤然减弱,导致全身灌注不足,器官功能迅速恶化,传统药物治疗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而VA-ECMO技术能通过机械方式直接接管部分心肺功能,稳定循环系统,缓解心脏工作负担,为心肌恢复争取时间,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然而,ECMO使用过程复杂,涉及多项精密调控,且需要实施动态监测,其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尤其是在装置运行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血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同时,ECMO支持下的患者往往会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此阶段对护理的要求更为严苛,需严密配合医疗操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并在术后及时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
3 心梗患者ECMO护理中的肢体温度监测方法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ECMO治疗期间,体温管理是确保有效循环支持并促进器官功能稳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VA-ECMO支持下,患者处于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过高或过低的体温都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显著影响。肢体温度作为反映外周灌注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监测价值。对此,应采取多种手段对患者远端肢体温度进行实时且连续的评估,借此判断灌注是否充分,以便尽早识别潜在的血流障碍及局部缺血情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肢体温度测量可采用多种方法,其中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因其操作简便、测量快速,常用于初步评估手指、足趾等肢体末端的温度变化,适合短时且多频次监测。对于需要持续观察的患者,可在远端肢体贴附皮肤接触式温度探头,与监护设备连接,实现连续温度记录,以便反映肢体局部温度变化趋势,还可与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联动分析,从而早期发现灌注不足的征兆。
体温监测部位会直接影响到评估的准确性。临床上通常将温度监测分为浅表温度与核心温度两类。浅表温度主要包括皮肤温度,反映肢体表层血液循环状况;核心温度则是通过鼻咽、鼓膜、食管等部位获取,鼓膜和鼻咽温度可反映脑部温度,而食管温度则更接近心肌实际温度,对于监测中心循环和调控体温具有重要价值。部分设备还可通过特殊导管探头获取肺动脉或膀胱温度,这些部位的温度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全身代谢状态,是临床判断的参考依据。为了避免体温过低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和血流不稳定,需协助维持患者体温在适宜范围内。常用的升温措施包括使用变温毯或借助ECMO系统中膜式氧合器的变温装置对血液进行加温处理,从而间接调节机体整体温度,保持体温在35~36℃。值得注意的是,在维持温度的同时,也要防止局部过热导致组织损伤。
随着ECMO技术在心梗救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肢体温度的持续精确的监测不仅是一项基础生命体征观察,更是反映灌注充分性及循环稳定性的关键参数。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优化监测流程,完善操作规范,推动个体化温度管理策略的实施,切实提高心梗患者的生存率。
(张素蓉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