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战胜蛛网膜下腔出血,从优质睡眠开始

2025-04-06 20: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这座精妙复杂的“大厦”里,大脑无疑是掌控全局的“司令部”,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冲击着大脑的正常运转。面对这一棘手难题,除了依靠专业的医疗救治,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因素——优质睡眠,悄然成为患者康复之路上的得力助手。它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巨大能量,为战胜蛛网膜下腔出血点亮希望之光。

一、揭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面纱

蛛网膜下腔,位于大脑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膜与颅骨之间的狭小空间,正常情况下,这里充盈着清亮的脑脊液,像一层柔软的“水垫”,缓冲着大脑受到的冲击,保障其平稳运行。然而,当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汹涌而出,瞬间涌入蛛网膜下腔,打破了原本的宁静。这就好比是清澈的湖水被搅浑,水中的鱼儿——大脑神经细胞,面临着缺氧、受损的危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诱因多种多样,高血压如同隐匿的“定时炸弹”,长期过高的血压冲击着脆弱的脑血管壁,使其逐渐变薄、变脆,终有一刻不堪重负,引发破裂;动脉瘤则像是脑血管壁上的“薄弱补丁”,在血流的持续冲刷下,随时可能破裂,导致大出血;还有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因素,如剧烈的情绪波动,愤怒、狂喜之下,血压急剧升高,也能成为压垮脑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睡眠与大脑的神奇联动

大脑是人体最“忙碌”的器官,即使在睡眠中,它也并未真正休息。睡眠期间,大脑开启了一场“自我修复之旅”。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得以整理、强化,就像电脑在夜间进行磁盘清理与优化,清除白天积累的“垃圾信息”,让神经传导更加顺畅。同时,脑脊液的循环在睡眠时加快,它像一位勤劳的“清洁工”,带着营养物质滋养大脑细胞,又将代谢废物清扫出去,维持大脑内环境的稳定。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而言,优质睡眠更是意义非凡。出血后的大脑处于应激与损伤修复的交织状态,充足的睡眠为大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受损的神经细胞有机会在安静、稳定的环境下慢慢恢复生机。而且,睡眠过程中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如血压、心率等,也趋于平稳,减少了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为脆弱的脑血管创造了相对安全的恢复期。

三、睡眠困境:患者面临的挑战

患病后,患者的睡眠常常陷入重重困境。身体上的不适首当其冲,头痛如同紧箍咒一般,频繁发作且疼痛剧烈,让患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头晕目眩之感也如影随形,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时刻动荡不安,根本无法放松身心进入梦乡。

心理压力也不容小觑。对疾病的恐惧,担心病情恶化、留下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心头;焦虑情绪蔓延,害怕治疗费用高昂、给家人带来负担,或是忧虑未来的生活无法自理,这些负面情绪在夜晚被无限放大,进一步扰乱了睡眠节律。病房陌生的环境,刺眼的灯光、嘈杂的仪器声以及医护人员定时的查房,都打破了原本习惯的睡眠氛围,使得患者入睡愈发困难。

四、助力优质睡眠的妙招

(一)打造舒适的睡眠“小窝”

在病房里,家属和医护人员可以一起动手,为患者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调暗灯光,换上柔和的灯罩,让光线变得温暖而不刺眼,模拟家中夜晚的宁静氛围;拉上厚实的窗帘,隔绝外界的光线干扰,打造一个专属于患者的“黑暗空间”。保持病房温度适宜,夏季开启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冬季准备足够的保暖设备,防止患者因寒冷而惊醒。

选择合适的病床用品也至关重要。柔软舒适的床垫,能够贴合患者身体曲线,缓解身体压力;透气的床单、被套,让皮肤保持干爽,减少闷热不适感,仿佛在家中一般惬意,为入睡创造良好条件。

(二)舒缓身心的睡前仪式

睡前半小时,可以开启一段舒缓身心的旅程。泡上一盆温热的足浴水,让双脚在水中浸泡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放松全身肌肉,消除一天的疲惫。聆听一些轻柔的音乐,如大自然的鸟鸣声、潺潺流水声或是舒缓的钢琴曲,音量调至刚好能听到的程度,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忘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沉浸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

简单的放松呼吸练习也效果显著。指导患者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然后缓缓呼气,腹部收缩,如此反复进行10-15次,帮助平静情绪,为入睡做好心理准备。

(三)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为患者制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就像为睡眠设定了精准的导航。早上按时起床,即使前夜睡眠不佳,也不要赖床太久,避免打乱生物钟。日间可适当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如在病房内缓慢踱步、阅读简单的书籍或是做一些简单的手部运动,帮助消磨时间,增加疲劳感,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1小时,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晚上固定时间上床睡觉,睡前避免刺激性的活动,如观看紧张刺激的影视剧、玩竞技类游戏等,遵循这样的作息规律,让身体逐渐适应,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五、睡眠监测:康复的“护航员”

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睡眠监测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专业的睡眠监测设备,记录患者夜间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时长、睡眠深度、呼吸频率、心率变化等多方面数据。医护人员依据这些数据,精准分析患者睡眠质量的优劣,洞察潜在的睡眠问题,如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心率失常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

一旦发现异常,便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睡眠干预措施。若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可考虑采用辅助通气设备改善通气状况;若心率在夜间波动较大,医生可进一步排查原因,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睡眠过程平稳安全,为战胜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坚实的睡眠保障,让康复之路一路畅通。

(郝同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