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简称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它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识别和治疗。以下是关于急性心梗征兆的科普内容。
急性心梗的征兆
1. 胸痛
胸痛是急性心梗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被描述为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或沉重感。疼痛可能发生在胸部的任何位置,但最常见于胸骨后。这种疼痛往往不是短暂的刺痛,而是持续性的、难以忍受的压迫感,仿佛有一块重石压在胸口。疼痛可能放射到颈部、下颌、背部、上腹部或左臂,甚至可能延伸到右手臂。有些患者还会感到牙齿或下颌的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牙科问题。胸痛可能持续几分钟,也可能时断时续,尤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剧。
2. 呼吸困难
急性心梗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肺部积液,从而导致呼吸困难。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或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后。即使在平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的感觉。有些患者甚至在夜间睡眠时突然醒来,感到无法呼吸,这种现象被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种症状的出现往往是心脏功能严重受损的信号,需要高度重视。
3. 出汗
出汗是身体对压力的自然反应,心梗时心脏供血不足,身体会通过出汗来试图降低体温和减轻心脏负担。患者可能会突然大量出汗,感觉皮肤湿冷,即使在凉爽的环境中也是如此。这种出汗往往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胸痛、恶心等,给人一种极度不适的感觉。
4. 恶心和呕吐
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影响到胃肠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恶心和呕吐不同于普通的胃肠不适,往往没有明显的诱因,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患者还会感到上腹部的胀痛或不适,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这种症状的出现提示心脏功能受损,需要及时就医。
5. 疲劳
急性心梗前,患者可能会感到异常的疲劳,即使没有进行体力活动也会感到精疲力尽。这种疲劳感往往是持续性的,休息后也难以缓解。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无力,甚至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感到困难。这种疲劳感往往是心脏供血不足的早期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6. 头晕或晕厥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晕厥或晕厥前兆。患者可能会感到头部昏沉、视线模糊,甚至突然失去意识。这种头晕或晕厥往往发生在站立或活动时,提示心脏功能严重受损,需要立即就医。
7. 心悸或心跳不规则
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肌损伤可能导致心跳异常,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心跳加速、心跳不规则或心悸。这种心悸感往往伴随着胸闷、气短等症状,给人一种心脏快要跳出胸腔的感觉。有些患者还会感到心脏突然停跳或跳动异常强烈,这些都是心脏功能受损的表现。
8. 焦虑
心梗前,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或恐惧,这种感觉可能没有明显的原因。患者可能会感到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甚至出现恐慌发作。这种焦虑感往往是身体对心脏供血不足的一种反应,提示心脏功能出现问题。
急性心梗的高危因素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水平会导致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阻塞冠状动脉,影响心脏供血。
-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梗风险。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管损伤风险较高,心脏供血不足的可能性更大。
- 肥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增加心梗风险。
- 饮食不当:高脂肪、高盐、高糖饮食会增加心脏负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 长期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心脏,增加心梗风险。
- 家族史:有家族史的人群心梗风险较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老化,心梗风险增加(男性≥45岁,女性≥55岁)。
急性心梗的预防
预防急性心梗的关键在于管理好上述的高危因素。这包括: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保持BMI在正常范围内。
-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戒烟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限制酒精摄入也有助于降低心梗风险。
- 管理好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病情。
总结
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了解其征兆和及时采取行动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帮助预防心梗的发生。一旦出现心梗征兆,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减少心脏损伤和提高生存率。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心梗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岳志城 洛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