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骨头似乎变得越来越“脆”,一不小心摔倒就可能骨折。这种骨头变脆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那么,骨质疏松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骨质疏松的成因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其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方面。
自然老化是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的自然代谢过程逐渐失衡,骨形成速度减缓,而骨吸收速度加快,骨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丢失速度更是加快,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营养素失衡也不容忽视。骨骼健康离不开充足的营养素支持,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则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当日常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由于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吸收障碍时,骨骼便难以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强度,进而发展为骨质疏松。
生活方式不佳同样会引发骨质疏松。现代生活中,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已成为常态。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骨骼承受的压力减少,刺激骨形成的信号减弱,骨量随之减少。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也会加速骨骼的老化和破坏,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遗传因素也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这可能与遗传基因中影响骨骼代谢的特定变异有关,使得个体对骨量丢失更为敏感。
疾病与药物诱发也是常见原因。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都可能对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加速骨量丢失,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的症状与危害
骨质疏松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危害是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会导致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阳光照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应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坚果、绿叶蔬菜等。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牛奶、酸奶、奶酪等不仅钙含量丰富,而且易于人体吸收。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钙。鱼类中的三文鱼、沙丁鱼等富含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强度,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可以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
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建议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但要注意避免中午时分的强烈阳光,以免损伤皮肤。
避免不良习惯也至关重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治疗方法
如果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调整饮食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环节。平时可以吃些鱼肉、豆腐、虾肉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利于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情恢复。
应用钙剂和补充维生素D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遵医嘱应用葡萄糖酸钙片、碳酸钙D3片、维D钙咀嚼片等钙剂,以及复合维生素片、维生素D软胶囊等维生素D制剂。钙剂可以直接增加体内钙的含量,为骨骼提供充足的钙源;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调节钙磷代谢,与钙剂协同作用,共同维持骨骼的健康。
适度运动在治疗骨质疏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可以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同时,运动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的风险。
对于一些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药物治疗,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质流失。
骨质疏松虽然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但通过了解其成因、症状与危害,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维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
(王鹏 通许第一医院 骨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