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一旦患上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慢阻肺患者应如何调整生活方式。
一、戒烟,刻不容缓
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使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加重。因此,戒烟是慢阻肺患者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之一。
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要坚定戒烟的决心,可寻求家人、朋友和医生的支持与监督。目前市面上有多种戒烟辅助产品,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戒烟过程中的尼古丁戒断症状。同时,要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减少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的刺激。
二、规律用药,不可随意
慢阻肺患者需要长期规律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以及祛痰药等。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例如,支气管扩张剂应在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及时使用,以缓解症状;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需长期规律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抗炎作用。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如吸入装置的使用技巧,确保药物能够准确到达气道。
三、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慢阻肺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胃肠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合理的饮食对于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和提高免疫力至关重要。
患者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免疫功能的维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要避免过多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等,以免引起腹胀,加重呼吸困难。此外,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四、适度运动,循序渐进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肺功能。慢阻肺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开始运动时,可选择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强度,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例如,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呼吸的配合,采用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的方法,以提高呼吸效率,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要避免在寒冷、干燥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加重气道炎症。
五、预防感染,避免诱因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因此,预防感染对于慢阻肺患者尤为重要。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如花粉、尘螨、烟雾、粉尘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
六、心理调适,保持乐观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患者要学会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也可以参加一些慢阻肺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绘画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七、充足睡眠,恢复体力
良好的睡眠对于慢阻肺患者的身体恢复和病情控制至关重要。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温暖,避免噪音和强光的干扰。可采用侧卧位睡眠,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如果夜间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的情况,可适当抬高床头,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八、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慢阻肺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血常规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病情不稳定或出现急性发作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
患上慢阻肺后,患者需要从多个方面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预防感染、心理调适、充足睡眠和定期复查等。只有积极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同时,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应对慢阻肺带来的挑战。
(陈静 荥阳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