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术后初期护理要点
胸壁港植入术后初期是恢复的关键阶段,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伤口护理和身体适应。术后24小时内应保持敷料干燥清洁,避免触碰或挤压植入部位。医护人员会定期检查伤口情况,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或异常疼痛。患者在此阶段可能会感到轻微不适,这是正常现象,但若疼痛持续加剧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术后一周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防止对植入部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睡眠时建议采取半卧位或侧卧姿势,避免直接压迫胸壁港。洗澡时需使用防水敷料保护伤口,或遵医嘱进行擦浴,待伤口完全愈合后方可正常淋浴。患者应记录每日体温,监测感染迹象,同时按照医嘱定时服用预防性抗凝药和止痛药物。
二 日常活动调整指南
随着伤口逐渐愈合,患者可以逐步恢复正常活动,但仍需注意保护胸壁港部位。术后2-4周内应避免提举超过5公斤的重物,防止过度牵拉导管。可以进行轻度的上肢活动,如缓慢的伸展运动,以维持关节灵活性,但需避免突然的剧烈动作。游泳、高尔夫、网球等需要大幅度挥臂的运动应暂停至少6-8周,具体时间需咨询主治医师。
衣着方面应选择柔软宽松的衣物,避免紧身或粗糙材质直接摩擦植入部位。女性患者可选择前开扣式胸罩,减少对胸壁港的压迫。日常活动中需特别注意避免胸壁港受到外力撞击,如乘坐交通工具时应系好安全带,但需调整安全带位置避开植入区域。职业涉及体力劳动的患者应与雇主沟通,暂时调整工作内容,避免可能损伤胸壁港的操作。
三 皮肤护理与卫生管理
胸壁港植入后的皮肤护理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伤口完全愈合后,日常洗澡可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露,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强碱性的清洁产品。洗浴后轻轻拍干皮肤,不可用力擦拭植入区域。保持植入部位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应及时擦干,防止汗液积聚刺激皮肤。
定期检查植入部位及周围皮肤状况,观察是否有发红、肿胀、压痛、发热或渗液等异常现象。避免在胸壁港上方使用护肤品、香水或止汗剂,这些产品可能刺激皮肤或导致感染。皮肤出现干燥脱屑时,可咨询医生后使用医用级保湿产品,但不可直接涂抹于穿刺点。夏季高温时应注意防晒,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皮肤敏感。
四 医疗操作与维护规范
胸壁港需要定期维护以保证其正常功能,通常每4周须进行一次维护,即使未使用也应按时维护。维护操作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患者不可自行尝试冲洗或处理。输液治疗时,医护人员会严格消毒皮肤并使用专用无损伤针穿刺,治疗结束后按规定程序封管。
接受影像学检查前应主动告知医生体内有胸壁港植入,特别是进行MRI检查时需确认植入物是否兼容强磁场环境。血液采样时避免从胸壁港取血,除非有特殊医疗指示。如发现胸壁港周围皮肤出现异常变化、植入物移位或输液时感到疼痛不适,应立即联系医疗团队进行评估处理。
五 饮食与营养建议
胸壁港植入术后保持均衡营养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应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和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和绿叶蔬菜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体液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过重可能增加对胸壁港的压力。限制酒精摄入,酒精可能干扰药物效果并延缓愈合过程。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可采取少量多餐方式,选择高营养密度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保持规律饮食习惯,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消化系统不适影响治疗进程。
六 心理调适与社会支持
胸壁港植入可能对患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正确认识胸壁港的作用,将其视为医疗助手而非身体缺陷。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了解植入物的功能和护理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参加病友支持小组,分享经验和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陪伴对患者心理调适非常重要,可共同学习胸壁港护理知识。如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或焦虑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保持适度的社交活动,避免因过度关注植入物而自我封闭,逐步适应携带胸壁港的生活状态。
七 长期随访与应急处理
胸壁港植入后需建立长期的随访计划,定期回医院复查植入物功能状态。即使没有治疗期间,也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常。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胸壁港类型和植入日期,便于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了解情况。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胸壁港部位剧烈疼痛或灼热感;植入区域红肿热痛加重;不明原因发热超过38℃;港体外漏;输液时阻力明显增大或无法注入;突发呼吸困难或胸痛。平时应记录医疗团队的联系方式,确保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外出旅行时提前了解目的地附近的医疗资源,确保紧急情况下能获得适当处理。
(徐晓燕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甲状腺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