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对于每一位女性而言,都是一段充满期待与喜悦的旅程。然而,在这段旅程中,一些准妈妈们可能会遭遇一种特殊的挑战——妊娠期糖尿病。这是一种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着母体的健康,更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及时识别并干预,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一、妊娠期糖尿病的定义与发病机理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诊断出的糖尿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二是孕妇对葡萄糖需要量的增加。
在妊娠期间,孕妇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显著升高,这些激素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进而可能引发血糖升高。同时,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胰岛素分泌可能相对不足,这也是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遗传因素、年龄因素(高龄孕妇风险较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肥胖与超重等也可能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二、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与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典型表现,如频繁口渴、多尿、疲劳感等。由于高血糖水平导致身体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从而增加了水分的需求,孕妇可能会感到异常口渴,即使喝了很多水也难以缓解。同时,体内过多的葡萄糖通过肾脏排出,会导致尿量增加,孕妇可能会发现自己需要更频繁地上厕所。此外,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孕妇感到持续的疲倦或无力。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不容忽视。对胎儿而言,高血糖环境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流产、早产,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巨大儿,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等。这些新生儿以后患上肥胖症、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对母体而言,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严重感染等发病率。羊水过多、产道损伤、助产及手术产几率增高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也可能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孕妇以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
由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血糖筛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一步法”筛查,即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时间通常在孕24~28周期间。检查前三天正常饮食,前一天晚餐后至少禁食禁饮8小时,检查当天上午9时之前空腹抽取静脉血。然后,在5分钟内含服75克葡萄糖液体300毫升,分别在服用葡萄糖1小时、2小时后测量静脉血糖。
四、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1. 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采取严格的糖尿病饮食食谱,增加低脂、高纤维食物,控制总热量,不吃高糖、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确保三餐规律,分餐,定时定量用餐。
2. 运动疗法: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快走、游泳、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帮助机体消耗掉多余热量。
3. 药物治疗:对于调整生活方式效果欠佳的情况,需要实施药物治疗。首先推荐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日常管理同样重要。孕妇应提高自我认知,多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家人应对孕妇的饮食、运动、服药等行为进行监督,以免影响控糖效果。同时,孕妇应重视血糖监测,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对血糖进行检测,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还应重视自身的体重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合理的作息习惯。
五、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
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饮食控制与孕期体重管理、定期血糖监测、适量运动以及避免高糖食物摄入。整个孕期应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证每日所需营养的同时控制热量摄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适量运动可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六、结语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妊娠“甜蜜”负担。通过了解其发病机理、症状与危害,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血糖监测,及时识别并干预,同时采取科学的治疗与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展,保障母婴健康。每一位准妈妈都应提高风险意识,重视预防和生活方式管理,共同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王凤琼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 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