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患者必看!一个小伤口为何会“啃”掉骨头?骨感染高危预警

2025-01-16 16: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这一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慢性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水平,更潜藏着诸多并发症的风险,其中,骨感染(又称糖尿病足骨感染或糖尿病足骨髓炎)便是其最为严重且复杂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伤口,也可能成为引发骨感染的“导火索”,进而威胁到患者的肢体乃至生命。本文将深入探讨糖尿病与骨感染之间的紧密联系,解析小伤口如何“啃”掉骨头的机制,并提出预防与应对策略,为糖尿病患者敲响骨感染的高危预警。

一、糖尿病与骨感染的“不解之缘”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高血糖环境不仅削弱了白细胞的杀菌能力,还促进了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使得患者更容易遭受感染。当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出现小伤口时,由于血液循环不畅、神经感觉减退(糖尿病足病的表现之一),这些伤口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一旦细菌侵入,它们可以在高血糖的“滋养”下迅速繁殖,并向深层组织蔓延,最终导致骨感染。

二、小伤口“啃”掉骨头的机制

骨感染的发生,是一个由外向内、逐渐深入的过程。起初,小伤口可能仅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细菌会穿透皮肤,侵入软组织,进而到达骨骼表面。在骨骼表面,细菌会破坏骨膜(覆盖在骨骼表面的薄膜),进而侵入骨髓腔,引发骨髓炎。骨髓炎不仅会导致骨骼结构的破坏,还可能引起局部脓肿的形成,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骨骼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这一过程中,高血糖环境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高血糖不仅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还削弱了机体的防御机制,使得感染难以控制。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加剧了感染的风险,使得伤口难以愈合,感染易于扩散。

三、骨感染的高危预警信号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识别骨感染的高危预警信号至关重要。这些信号包括:

足部出现小伤口或溃疡,且长时间不愈合;

足部红肿、疼痛,伴有发热或寒战等全身症状;

伤口处有脓液排出,或伴有异味;

行走时感到足部疼痛加剧,或出现跛行;

血糖水平持续升高,难以控制。

一旦出现上述信号,患者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四、预防与应对策略

预防骨感染,关键在于控制血糖、保护足部免受伤害,并加强日常护理。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治疗等手段,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检查足部:每日检查足部,特别是脚趾间和足底,及时发现并处理小伤口或溃疡。

选择合适的鞋袜:穿着宽松、透气、舒适的鞋袜,避免脚部受压或摩擦。

保持足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足部,并轻轻擦干,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感染风险。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足部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对于已经发生骨感染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还需进行手术清创或截肢。同时,加强血糖控制和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提高生活质量。

五、结语

糖尿病患者的骨感染风险不容忽视。通过加强自我管理和日常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小伤口,可以有效降低骨感染的发生率。同时,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接受规范治疗,是保障糖尿病患者健康、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糖尿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未来。

(康正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骨与关节感染二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