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睡眠障碍——健康的“夜袭者”
当夜幕降临,大多数人期待着在温暖的被窝里进入甜美的梦乡,为第二天的生活“充电蓄能”。然而,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睡眠却成了一场“攻坚战”,睡眠障碍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夜袭者”,悄然打破他们的宁静夜晚,带来诸多困扰。老年人睡眠不好,不仅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使其感到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下来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如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干扰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揭开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神秘面纱,探寻应对之策。
二、睡眠的生理节律变化
1.生物钟“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物钟逐渐发生变化,就像一台精准运行多年的时钟,开始出现些许“偏差”。年轻人的生物钟倾向于晚睡晚起,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早睡早起。体内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褪黑素分泌节律也有所改变,褪黑素分泌峰值提前且总量减少,使得老年人晚上更容易入睡,但凌晨时分就容易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仿佛身体的睡眠开关过早地被“关闭”,打破了正常的睡眠周期。
2.深度睡眠“缩水”:深度睡眠对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精力至关重要,然而老年人的深度睡眠时长明显缩短。正常成年人在夜间睡眠中,深度睡眠约占20%-25%,而老年人可能仅占10%左右。这意味着他们在睡眠中得到的“高效修复时间”减少,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第二天醒来仍感觉疲惫不堪,如同手机只充了一会儿电,电量很快就耗尽,难以支撑一整天的活动。
三、常见原因剖析
1.生理因素“作祟”: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各种生理问题纷纷找上门来,成为睡眠障碍的“帮凶”。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潮热、盗汗等症状时常出现,夜间身体突然燥热出汗,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安睡;还有老年人常患的关节炎、腰腿痛等慢性疼痛疾病,疼痛在夜间加剧,如同“小恶魔”般折磨着他们,使身体无法放松,入睡困难,即使睡着了也容易被疼醒。
2.心理因素“添乱”: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亲友离世、对自身健康的担忧等诸多心理因素,给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带来不小的冲击,进而影响睡眠。有些老人退休后,生活节奏突然变慢,社交圈子缩小,感到空虚、失落,内心的焦虑情绪如同乌云般笼罩,沉浸在回忆与痛苦之中,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对疾病的恐惧,担心自己身体越来越差,害怕成为子女的负担,这些心理压力让老人在夜晚难以释怀,时刻紧绷着神经,睡眠自然成了奢望。
3.药物因素“搅局”: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各种药物,而部分药物可能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成为睡眠障碍的“幕后黑手”。一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可能导致夜间小腿抽筋,让老人从睡梦中惊醒,疼痛难忍;含有咖啡因、麻黄碱等成分的药物,具有兴奋作用,会使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即使到了晚上,也难以进入放松的睡眠模式;还有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支气管扩张剂,可能引起心慌、手抖等副作用,干扰睡眠,让老人在药物与睡眠之间陷入两难境地。
4.环境因素“干扰”:睡眠环境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重要,不合适的环境因素就像一个个“噪音源”,打破夜晚的宁静。卧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舒适度,身体为了适应环境温度而处于应激状态,难以入睡;噪音干扰也是一大“元凶”,使其无法放松神经,时刻处于警觉状态,睡眠变得断断续续;床垫太软或太硬,也不利于老人身体的支撑与放松,太软会让身体陷进去,脊柱无法保持正常生理曲度,太硬则压迫身体部位,造成酸痛,这些不适感都会让睡眠质量直线下降。
四、改善睡眠的实用妙招
1.生活作息调整:帮助老年人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就像给紊乱的生物钟重新校准。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有太大偏差,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例如,晚上10点左右准备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后,生物钟就会适应这个节奏,到点了自然就有困意,早上也能按时醒来,精神饱满。白天鼓励老人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但要注意避免午睡时间过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2.睡前放松技巧:睡前放松身心是促进睡眠的关键,多种放松技巧能帮助老人驱散焦虑,迎接睡眠。温水泡脚是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脚部肌肉,让全身也跟着松弛下来,同时还能缓解一些身体疼痛;深呼吸练习也不容小觑,老人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然后再缓缓呼气,重复几次,专注于呼吸的感觉,排除杂念,使大脑平静,进入睡眠准备状态;听轻柔的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择舒缓、节奏缓慢的古典音乐或自然音效,如海浪声、鸟鸣声,通过声音营造宁静氛围,引导老人放松情绪,沉浸在愉悦的感觉中,忘却白天的烦恼,顺利入睡。
3.睡眠环境优化: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为老人的睡眠保驾护航。调整卧室温度,夏季保持在24℃-26℃,冬季维持在18℃-22℃,可以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调节,让老人体感舒适;选用隔音窗帘、耳塞,有效阻隔外界噪音,还可以在卧室铺上地毯,减少脚步声等室内噪音;挑选合适的床垫,以软硬适中为宜,老人躺上去后,床垫能贴合身体曲线,均匀支撑身体重量,减轻压力点,同时定期更换床垫、枕头,保持清洁卫生,为老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睡眠“港湾”。
4.疾病与药物管理: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定期就医复查,与医生沟通药物使用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使用影响睡眠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服用,可咨询医生能否调整用药时间或更换药物种类。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可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改善排尿症状,减少夜间起夜次数;女性更年期潮热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或服用缓解潮热的药物,减轻身体不适,提高睡眠质量。通过有效管理疾病与药物,去除睡眠障碍的“病根”。
五、寻求专业帮助
1.医疗评估:如果老年人睡眠障碍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过自我调节仍无改善,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医生会对老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检查、睡眠监测等,了解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能隐藏在睡眠障碍背后,需要专业诊断才能发现,进而针对性治疗。
2.心理支持: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心理医生的介入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的焦虑、悲伤等情绪根源,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老人调整心态,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应对生活变化与压力,驱散心理阴霾,重新找回平静的睡眠心境。
六、总结
老年人睡眠障碍虽然棘手,但并非无法攻克。了解其背后的生理、心理、药物、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采取相应的调整作息、放松身心、优化环境、管理疾病药物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措施,就能逐步改善睡眠状况,让老年人告别“不眠夜”,重新享受宁静、甜美的睡眠,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夜晚安然入睡,每天清晨醒来都充满活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王宏升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老年脑病女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