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这一较为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如同身体内一场失控的“细胞大战”,当免疫系统错误地过度激活,大量吞噬细胞疯狂攻击自身组织和细胞时,病情便悄然来袭。其中,高烧是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常见且危险症状之一,它如同拉响的警报,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在护理过程中,巧妙地应对高烧,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高烧背后的“危机四伏”
噬血细胞综合征引发的高烧,往往不是简单的体温升高,而是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信号。持续的高热不仅会让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还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惊厥、抽搐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身体机能本就脆弱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来说,每一次高烧都是对身体的一次严峻考验。
物理降温:温和且有效的“第一道防线”
物理降温是应对高烧的基础且重要的方法。当体温未超过38.5℃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是常用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准备一条干净的毛巾,将其泡入37℃左右的温水中,轻轻拧干后,从额头开始,顺着脸颊、颈部、手臂、背部、腿部,轻轻擦拭全身。水的蒸发会带走身体多余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冰袋冷敷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于患者额头、腹股沟、腘窝、腋下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血液循环较快,能够更快地带走热量。但要注意,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且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0分钟,可间隔1—2小时重复使用。
此外,还可使用退热贴。退热贴利用凝胶内水分的汽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去,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将退热贴贴在患者额头或太阳穴等部位,操作简单方便,适合患者在家中自行使用。
药物降温:精准打击的“有力武器”
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时,就需要考虑使用药物降温。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布洛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降低体温。对乙酰氨基酚则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
在使用退烧药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服用。一般来说,两次退烧药的间隔时间应在4—6小时以上。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饮食护理:为降温提供“内在支持”
合理的饮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降温。高烧时,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要鼓励患者多喝水,每天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选择白开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椰子水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
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粥、蔬菜汤、水果泥等。瘦肉粥富含蛋白质,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促进身体恢复;蔬菜汤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水果泥则能补充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身体恢复。
环境护理:营造舒适的“降温空间”
良好的环境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降温也非常重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降低室内病菌的浓度,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将室温保持在26—27℃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让患者感觉舒适。
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减少热量的产生。为患者准备宽松、柔软、透气的衣物和床单,避免穿着过厚或过紧的衣物,以免影响散热。
密切观察:及时捕捉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反而升高,或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噬血细胞综合征引发的高烧虽然危险,但通过科学合理的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饮食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密切观察,我们能够巧妙地应对,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在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这场战斗中,每一位患者都不是孤军奋战,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悉心护理,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和科学,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王珂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