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颈椎病已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悄然侵袭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很多人一提到颈椎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脖子疼痛。然而,颈椎病的症状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个 “多面杀手”,可引发多种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颈椎病的诊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颈椎病的多样症状、中医对其的分型以及阶梯治疗指南。
颈椎病的多样症状
颈部局部症状
脖子疼痛无疑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偶尔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在长时间低头工作或颈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重者则可能出现持续性的剧烈疼痛,甚至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除了疼痛,颈部还常伴有僵硬感,转动头部时会感觉不灵活,活动范围受限,就像脖子被 “锁住” 了一样。部分患者还能感觉到颈部肌肉紧张,用手触摸可发现条索状的硬结。
上肢症状
颈椎病还会对上肢产生明显影响。当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会导致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麻木和无力等症状。疼痛通常从颈部沿上肢外侧或内侧放射至手指,患者可能会感觉像有电流通过一样。麻木感也常出现在上肢,尤其是手指,可能会出现感觉减退,拿东西时容易掉落。上肢无力则表现为手臂抬举困难,握力下降,一些精细动作,如系扣子、写字等,变得难以完成。
头部症状
许多颈椎病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头晕可能在突然转头、起身或长时间低头后加重,感觉天旋地转,甚至会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颈椎病影响了椎动脉的供血,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头痛的部位多在枕部、顶部或颞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或跳痛。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了交感神经,影响了眼部和耳部的神经功能。
下肢症状
在颈椎病的严重阶段,还会影响到下肢。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肢无力,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有发软、不稳的感觉。随着病情发展,下肢肌肉可能会出现萎缩,行走困难,甚至出现步态异常,如间歇性跛行。这是因为颈椎病变压迫了脊髓,影响了脊髓对下肢运动和感觉的传导功能。
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
风寒痹阻型
此型颈椎病多因颈部感受风寒之邪所致。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导致颈部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从而出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可向肩部及上肢放射。遇寒冷天气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得温则症状减轻。患者常伴有恶寒(怕冷或寒战)、发热等外感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
气滞血瘀型
长期颈部劳损、外伤或姿势不良等,可导致颈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表现为颈部疼痛如刺,痛有定处,疼痛较为剧烈,活动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麻木、无力。病程较长者,颈部肌肉可出现硬结或条索状改变。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痰湿阻络型
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原因可导致体内痰湿内生,痰湿阻滞颈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引发颈椎病。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沉重,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患者常感觉肢体麻木、困重,活动不利。舌体胖大,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濡滑。
肝肾不足型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肝肾逐渐亏虚,筋骨失养,易引发颈椎病。此型患者颈部疼痛相对较轻,但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偏于肝肾阴虚者,还会出现五心烦热(两手心和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偏于肾阳虚者,则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表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气血亏虚型
久病不愈、过度劳累或饮食营养不足等,可导致气血亏虚。颈部经络失去气血的滋养,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阶梯治疗指南
保守治疗
针灸推拿:针灸通过刺激颈部及相关穴位,如颈夹脊穴、风池穴、天柱穴、肩井穴、曲池穴、合谷穴等,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分型,选取穴位有所侧重。例如,风寒痹阻型可加用风门穴、大椎穴以祛风散寒;气滞血瘀型可配合膈俞穴、血海穴以活血化瘀。推拿手法则包括揉法、滚法、按法、弹拨法、牵引法等。通过推拿,可以放松颈部紧张的肌肉,纠正颈椎关节的微小错位,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症状。推拿治疗一般每周 2 - 3 次,一个疗程 10 - 15 次。
中药内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治疗。风寒痹阻型常用葛根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型以身痛逐瘀汤为主方,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湿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痰祛湿、通络止痛;肝肾不足型,偏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偏阳虚者则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滋补肝肾、强筋健骨;气血亏虚型以八珍汤为基础方,益气养血、通络止痛。中药治疗一般需要持续服用一段时间,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
中药熏蒸:将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生草乌、生川乌等,碾碎后装入布袋,放入锅中蒸热,然后热敷于颈部疼痛部位。中药熏蒸利用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到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肿胀。每周可进行 2 - 3 次中药熏蒸治疗。
拔罐:在颈部疼痛部位及相关穴位上进行拔罐,可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上,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起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留罐法一般留罐 10 - 15 分钟,闪罐法快速将罐子拔上、取下,反复操作多次,走罐法则在涂抹润滑油后,在颈部来回推动火罐。拔罐治疗一般每周 2 - 3 次。
微创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微创治疗。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射频消融术:通过穿刺针将射频电极导入到颈椎病变部位,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病变组织发生凝固、坏死,从而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该方法适用于颈椎病神经根型和交感神经型,尤其是对于椎间盘突出较轻的患者效果较好。
臭氧注射治疗:将医用臭氧注射到椎间盘内或突出物周围,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可使髓核组织脱水、萎缩,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同时,臭氧还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臭氧注射治疗可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麻木症状,对于早期、中期的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手术治疗
当颈椎病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脊髓受压症状,如上肢或下肢肌肉明显萎缩、无力,行走困难,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经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脊髓的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通过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等,解除对前方神经、血管的压迫,然后植入融合器,促进颈椎椎体间的融合;颈椎后路减压术则主要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等情况,通过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后方的压迫。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颈椎病的症状复杂多样,中医通过辨证分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阶梯治疗方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控制颈椎病的发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上述颈椎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适当进行颈部锻炼,对于预防和缓解颈椎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魏宗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伤科一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