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癌——健康的“隐匿杀手”
肠癌,犹如一个潜伏在暗处的“隐匿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肠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腹痛、便血、肠梗阻等明显症状时,病情大多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增,预后也相对较差。但事实上,肠癌并非“无差别攻击”,它有着自己“偏爱”的人群,了解这些高危因素,如同给自己的健康装上“预警雷达”,能尽早察觉危险,采取防范措施。
二、饮食习惯不良者
1.红肉、加工肉摄入过量: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以及加工肉类,像香肠、火腿、腊肉等,是肠癌的重要诱发因素。这些肉类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如杂环胺、多环芳烃等。研究表明,每天摄入红肉超过100克,患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红肉中的血红素铁,在肠道内可能催化产生自由基,损伤肠黏膜细胞的DNA,引发细胞癌变;加工肉中的亚硝酸盐等添加剂,进入人体后也可能转化为致癌物,长期累积,肠道不堪重负,肠癌风险飙升。
2.膳食纤维缺乏:膳食纤维堪称肠道的“清道夫”,它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如胆固醇、胆汁酸等,并促使其排出体外。然而,现代人饮食过于精细,主食多为精制米面,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导致膳食纤维严重缺乏。长期膳食纤维匮乏,肠道内的粪便干结、变硬,停留时间延长,其中的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多,刺激肠黏膜,容易引发炎症,久而久之,增加肠癌发病几率。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10克的人群,相较于摄入量充足者,患肠癌风险高出数倍。
三、久坐不动族
现代生活方式让很多人长时间久坐,无论是办公室白领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还是司机师傅长时间驾车,缺乏运动成为常态。久坐不动会使肠道蠕动减缓,如同水流缓慢的河道容易淤积泥沙,肠道内的气体、废物排出不畅,有害物质长时间积聚在肠道内,对肠黏膜持续刺激。而且,久坐还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导致肠壁供血不足,肠黏膜免疫力下降,使得癌细胞更容易滋生、发展。研究发现,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群,患肠癌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高出约40%-50%,改变久坐习惯,增加运动量刻不容缓。
四、肥胖人群
肥胖不仅仅是体型问题,更是健康的“红灯”,与肠癌紧密相连。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瘦素等,这些物质会打破身体的内分泌平衡,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温床”。同时,肥胖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升高,高血糖环境利于肠道细菌滋生,改变肠道微生态,一些有害菌增多,产生的毒素可能损伤肠黏膜;高血脂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肠道血液循环,进一步增加肠癌发病风险。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人群,患肠癌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2-3倍,控制体重成为预防肠癌的关键一环。
五、有肠道疾病病史者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溃疡、修复,细胞不断增殖,在这个过程中,DNA复制容易出错,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引发肠癌。一般来说,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超过10年,患肠癌风险会大幅上升,且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风险持续增加。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密切监测肠道变化,以便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2.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肠癌的“前身”,大部分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息肉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可达50%左右。肠道内长出息肉后,若不及时发现、切除,随着时间推移,在遗传、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息肉细胞逐渐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因此,一旦发现结肠息肉,应尽快切除,并定期复查肠镜,斩断肠癌的“源头”。
六、有家族遗传史者
肠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肠癌,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肠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部分肠癌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遗传性疾病,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家族成员,肠道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例如,Lynch综合征患者,终生患肠癌风险高达80%左右。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从年轻时起,比普通人群更早、更频繁地进行肠镜检查,一般30-35岁开始,每3-5年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降低肠癌发病风险。
七、吸烟酗酒者
1.吸烟: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仅会通过呼吸道影响肺部健康,还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黏膜,干扰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引发基因突变,增加肠癌发病几率。长期吸烟人群,患肠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3倍,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戒烟是降低肠癌风险的重要举措,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都能为健康带来益处。
2.酗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很强的毒性,会损伤肝脏细胞,同时也会影响肠道健康。乙醛会破坏肠黏膜屏障,使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害物质更容易侵入肠壁;长期酗酒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产生的内毒素引发肠道炎症,为肠癌发生创造条件。每天饮酒量超过50克(相当于50毫升白酒或4瓶啤酒)的酗酒者,患肠癌风险显著上升,限制饮酒,守护肠道刻不容缓。
八、中老年人
年龄是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细胞的衰老、损伤逐渐累积,DNA修复能力下降,基因突变风险增加。同时,中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蠕动减慢,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害菌增多,对致癌物的代谢、解毒能力减弱,使得肠癌更容易发生。一般来说,肠癌发病率在40岁后开始上升,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到75岁左右达到高峰。因此,中老年人更要关注肠道健康,定期进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肠癌的生存率。
九、总结
肠癌虽然凶险,但了解其“偏爱”的人群,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措施。从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到积极治疗肠道疾病、戒烟限酒,再到中老年人定期筛查,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身健康,对照这些高危因素,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让肠癌无机可乘,用健康的体魄拥抱美好未来。
(杜信冈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