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出血——颅内的“定时炸弹”
在健康的躯体里,大脑如同精密的指挥中心,掌控着身体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然而,有一种疾病却如同一颗隐匿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颅内引爆,瞬间打破身体的平静,那就是脑出血。它来势汹汹,常常毫无征兆地发作,患者可能前一刻还一切如常,下一刻就突然头痛欲裂、呕吐不止、肢体瘫痪,甚至陷入昏迷,生命垂危。了解脑出血“偏爱”的人群,就如同提前知晓哪些地方藏着这颗“炸弹”,能够帮助我们未雨绸缪,采取防范措施,远离这致命的威胁。
二、高血压患者——高危“榜首”
1.血压飙升的冲击:高血压堪称脑出血的最大“帮凶”,长期血压居高不下,就像汹涌的海浪持续冲击着颅内血管壁。正常的血管富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但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管壁逐渐变得脆弱、硬化,如同老化的水管,管壁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弹性降低。当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超出血管的承受极限,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尤其是血压波动大的患者,清晨起床、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血压骤升,更容易触发这一“危险开关”。
2.日常监测与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出血的关键。每天按时测量血压,记录血压变化,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生活中,要注意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腌制食品、咸菜、火腿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因为过多的盐会使血压升高。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像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稳定血压,给颅内血管“减压”,降低脑出血风险。
三、脑血管畸形患者——隐藏的“雷区”
1.畸形血管的隐患:脑血管畸形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它却是一颗隐藏在颅内的“不定时炸弹”。这类患者的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畸形血管团,这些血管壁薄如蝉翼,结构脆弱,缺乏正常血管应有的弹性和韧性。在日常活动、轻微外力作用,甚至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畸形血管就可能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而且,脑血管畸形往往在年轻时就埋下隐患,许多患者毫无察觉,直到发病才惊觉危险早已潜伏。
2.早期筛查与警惕:虽然脑血管畸形较为隐蔽,但也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年轻人如果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尤其是头痛呈搏动性,且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或者反复出现癫痫发作,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通过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脑血管畸形。一旦确诊,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介入栓塞等,拆除这颗“颅内炸弹”,防患于未然。
四、脑动脉瘤患者——随时可能“引爆”
1.动脉瘤的“薄壳危机”:脑动脉瘤就像是颅内血管壁上鼓起的“小气球”,它的瘤壁极其薄弱,仅有正常血管壁的几分之一厚度。随着动脉瘤的不断长大,瘤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如同吹大的气球,随时有破裂的风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因素,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突然用力提重物等,都会使颅内压瞬间升高,导致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出血。而且,脑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对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2.体检与预防措施:由于脑动脉瘤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直到破裂出血才发现。因此,对于有家族史、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如头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争取在动脉瘤未破裂前发现它。一旦发现脑动脉瘤,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综合评估,决定是采取保守观察、介入栓塞还是手术夹闭等治疗方法,将破裂风险降到最低,守护生命安全。
五、长期酗酒者——自酿的“苦果”
1.酒精的“毒害”:长期酗酒如同给身体慢性“下毒”,对脑血管危害极大。酒精进入人体后,会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壁变得粗糙、弹性减弱,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硬化。而且,酗酒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血液循环,颅内血管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更容易破裂出血,引发脑出血。
2.戒酒与健康生活:对于长期酗酒者来说,戒酒是当务之急。逐渐减少饮酒量,直至完全戒酒,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营养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食物,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帮助身体排出酒精代谢产物,减轻肝脏负担,让身体慢慢摆脱酒精的“毒害”,降低脑出血风险。
六、老年人——脆弱的脑血管防线
1.血管老化的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脑血管也不例外。老年人的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就像老化的橡胶管,柔韧性变差,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相互交织,进一步加速了血管的老化、病变过程。在一些轻微的诱因下,如气候变化、感冒咳嗽、情绪波动等,就容易引发脑出血,给晚年生活蒙上阴影。
2.保健与关注:老年人应格外注重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按照医嘱规律服药,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延缓血管老化。在生活中,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血压波动。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焦虑、生气等不良情绪,多参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如老年大学、广场舞等,丰富晚年生活,同时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脑血管健康。
七、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者——双刃剑的“另一面”
1.药物的“副作用风险”: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这类药物会抑制血液的凝固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如果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患者自身存在未被发现的颅内血管病变,就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引发脑出血。尤其是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更需要谨慎权衡利弊。
2.用药指导与监测:对于正在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头痛、头晕、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出现出血并发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药物的使用必要性,确保在预防血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出血风险。
八、总结
脑出血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了解它“偏爱”的人群,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压、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早筛查早治疗、长期酗酒者戒酒、老年人注重保健、药物使用者规范用药,我们就能提前筑牢防线,将这颗“颅内炸弹”的导火索掐灭。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脑出血的高危因素,让生命之花在健康的土壤里绽放,享受美好人生。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篇科普,对脑出血有更深入的了解,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卢小可 许昌中医院 神经外科(外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