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癌“潜伏记”:那些被忽视的日常隐患

2025-04-22 08: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肝癌——生命的“隐匿杀手”

肝癌,如同一个隐匿在暗处的冷酷杀手,不动声色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它常常在毫无察觉中悄然发展,一旦出现症状,如右上腹疼痛、腹胀、黄疸、消瘦等,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剧增,预后不容乐观。然而,肝癌并非凭空而生,诸多日常隐患如同“定时炸弹”,在不知不觉中为肝癌的发生埋下伏笔。揭开这些被忽视的隐患,如同点亮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守护肝脏健康的道路。

二、肝炎病毒感染——潜伏的“火种”

1.乙肝、丙肝的威胁: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堪称肝癌发生的“火种”。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整合到肝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持续地干扰肝细胞正常功能,引发慢性炎症。在炎症反复刺激下,肝细胞不断再生修复,这个过程中DNA容易出错,基因突变几率增加,为癌细胞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丙肝病毒同样如此,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也会导致慢性肝炎,且丙肝引发的肝脏炎症往往更为隐匿,不易察觉,却同样在悄无声息地侵蚀肝脏,增加肝癌风险。据统计,乙肝患者患肝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十倍,而丙肝患者肝癌的发生率在感染后20-30年可高达15%-30%。

2.母婴传播与血液传播隐患: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其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着感染乙肝、进而罹患肝癌的风险。预防母婴传播至关重要,通过孕期乙肝病毒载量监测、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大部分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也是乙肝、丙肝传播的常见方式,不洁的纹身、穿孔、共用剃须刀、牙刷,以及不规范的输血、血制品使用等行为,都可能让病毒趁虚而入,引发感染,开启肝癌的“潜伏之旅”。

三、黄曲霉素污染——隐藏在食物中的“毒药”

1.霉变食物的危害:黄曲霉素是已知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偏爱藏身于霉变的食物中,尤其是花生、玉米、大米等谷物。当这些食物储存不当,在温暖潮湿环境下,极易被黄曲霉菌污染,产生黄曲霉素。哪怕只是微量摄入,长期累积下来,其毒性足以对肝脏造成毁灭性打击。黄曲霉素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它能直接与肝细胞内的DNA、RNA结合,干扰细胞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导致基因突变,诱发肝癌。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黄曲霉素污染食物的人群,肝癌发病率显著升高,每一口霉变食物,都可能是向肝癌迈进的一步。

2.日常防范要点:防范黄曲霉素污染,关键在于妥善保存食物。谷物粮食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受潮发霉。家中的储粮容器要定期清洁、晾晒,发现有霉变迹象的食物,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也要毫不犹豫地全部丢弃,绝不能心存侥幸。购买坚果、食用油等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查看产品标签,尽量挑选有质量保障、经过严格检测不含黄曲霉素的产品,让这隐藏在食物中的“毒药”远离餐桌,守护肝脏安全。

四、酗酒——肝脏的“慢性毒药”

1.酒精代谢之殇:长期大量酗酒是肝癌的重要帮凶。酒精进入人体后,约90%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细胞具有极大毒性。乙醛会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质加合物,破坏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引发炎症反应。同时,酒精还会干扰肝脏正常的代谢、解毒功能,使肝脏脂肪堆积,逐渐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而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前驱病变,每一次过量饮酒,都在加速肝脏迈向病变深渊的步伐。

2.饮酒限量警示:为了肝脏健康,控制饮酒量刻不容缓。男性每日饮酒折合酒精量不应超过45克(相当于50毫升白酒、4瓶啤酒或150毫升葡萄酒),女性不应超过30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应酬、聚会等场合往往超标饮酒,长此以往,肝脏不堪重负。减少饮酒频次,避免空腹饮酒,饮酒时多搭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蔬菜、水果,以减轻酒精对肝脏的直接伤害,给肝脏减负,远离肝癌风险。

五、非酒精性脂肪肝——悄然崛起的“隐患”

1.肥胖、代谢综合征关联: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日益高发,成为肝癌的新兴危险因素。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紧密相连。当身体摄入过多热量,脂肪在肝脏大量堆积,形成脂肪肝。起初,肝脏可能只是轻度脂肪变性,但如果不加以控制,脂肪持续累积,引发炎症,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细胞受损,进而出现纤维化,最终可能恶化为肝硬化、肝癌。据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3倍,且这一风险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

2.生活方式调整关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重点在于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甜品、动物内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每餐七八分饱,避免营养过剩。适度运动,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结合适量力量训练,消耗多余热量,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综合征,逆转脂肪肝,斩断肝癌发生的潜在链条。

六、熬夜与不良情绪——肝脏的“无形杀手”

1.肝脏作息紊乱之害:肝脏在人体夜间睡眠期间有着活跃的自我修复功能,从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排毒、养血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打破肝脏正常作息,使其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与修复,肝细胞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病毒、毒素等侵袭,增加患病风险。熬夜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为肝癌滋生创造条件。

2.情绪应激影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也会对肝脏健康造成损害。中医讲,肝主疏泄,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气血运行与正常功能。不良情绪引发的应激反应,会促使身体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在体内长期高水平存在,会干扰肝脏代谢,引发炎症,日积月累,损害肝脏健康,成为肝癌的潜在诱发因素。保持规律作息,每晚尽量11点前入睡,学会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冥想、与朋友倾诉等方式释放压力,呵护肝脏的“心理健康”,远离肝癌隐患。

七、忽视定期体检——错过早期发现“窗口”

1.肝癌早期无症状陷阱:肝癌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极易被忽视,这使得定期体检成为早期发现肝癌的关键。很多人因身体没有不适,数年甚至数十年不进行体检,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早期肝癌,如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手段,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晚期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则不足20%,可见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2.体检项目选择要点: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丙肝感染者、长期酗酒者、有肝癌家族史者,应选择针对性的体检项目。腹部超声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是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检查,对肝癌诊断有较高特异性;对于超声发现异常或AFP升高者,进一步做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精准定位、定性病变,确保肝癌早期无处遁形,抓住治愈的希望之光。

八、总结

肝癌的“潜伏记”警示我们,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常隐患,正一步步侵蚀肝脏健康。从防控肝炎病毒感染、远离黄曲霉素污染,到戒酒、防治脂肪肝,再到规律作息、调节情绪、重视体检,每一个环节都是守护肝脏的关键防线。希望大家提高警惕,摒弃不良生活习惯,用科学的方式呵护肝脏,让肝癌无机可乘,拥抱健康长寿的人生。

(杜信冈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