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医生有时会告知患者需要取活检,不少人听到这个词,心里瞬间 “咯噔” 一下,脑海中甚至开始浮现出不好的结果,担忧、恐慌随之而来。事实上,消化内镜取活检是临床诊断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就像为疾病诊断寻找 “铁证” 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消化内镜取活检,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一、为什么要做消化内镜取活检?
消化内镜检查能够直观地观察消化道内部的情况,但仅通过肉眼观察,医生很难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消化道内的病变多种多样,从普通的炎症、溃疡,到癌前病变、恶性肿瘤,外观上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例如,早期胃癌与胃溃疡在胃镜下的表现可能有重叠,仅凭内镜观察容易误诊或漏诊。
而取活检,就是用特制的活检钳从病变部位钳取少量组织,将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 “金标准”,通过对活检组织进行切片、染色等一系列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征,能够明确病变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具体属于哪种疾病类型,为后续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无论是判断胃炎的类型、评估溃疡的严重程度,还是筛查早期消化道肿瘤,活检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消化内镜取活检的操作过程
当医生在消化内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变后,会决定进行活检。整个操作过程通常在消化内镜检查的同时完成。以胃镜取活检为例,医生先将胃镜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找到病变部位,随后通过胃镜的工作通道将活检钳送入,在直视下对准病变部位,张开活检钳夹取一小块组织。一般来说,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会在病变的不同部位取 3 - 5 块组织。取完组织后,医生会观察取材部位有无出血等情况,必要时会进行止血处理,整个过程通常几分钟就能完成。
肠镜取活检的操作原理与胃镜类似,只是进镜途径是从肛门进入,对结直肠内的病变进行取材。随着无痛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患者在检查和取活检过程中不会有明显的痛苦感,大多处于睡眠状态,醒来后检查已经结束。
三、消化内镜取活检前后的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
1. 饮食准备: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及取活检前,患者需要严格遵循饮食要求。胃镜检查前需禁食 6 - 8 小时,检查前一天晚餐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肠道准备,一般在检查前 1 - 2 天开始进食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前一天晚上口服泻药清洁肠道,直至排出清水样便,肠道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查和取材的效果。
告知医生病史:患者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过敏史、用药情况等。特别是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等)的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停药一段时间,因为这些药物会增加活检后出血的风险。如果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检查后
1. 饮食恢复:活检后,患者的饮食需要循序渐进地恢复。胃镜取活检后,如无特殊情况,2 小时后可适量进食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过热、过硬、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取材部位引起出血;肠镜取活检后,若未进行其他治疗,一般可在检查结束后 1 - 2 小时适量进食,但同样要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进行了较大息肉切除等操作,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告知禁食时间和饮食注意事项。
观察症状:检查后,患者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注意有无腹痛、腹胀、呕血、黑便等情况。少量的便血或大便中带有血丝,可能是取材部位少量渗血,一般会自行停止;但如果出现大量鲜血便、剧烈腹痛、头晕、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这可能是出现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休息与活动:活检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无痛内镜检查后,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当天应避免驾驶、高空作业等活动,防止发生意外。
四、如何解读活检结果?
拿到活检报告后,很多患者面对专业术语会感到困惑。常见的良性结果包括慢性炎症、黏膜增生等,这意味着病变性质为良性,一般通过药物治疗或改善生活方式就能缓解症状;如果报告显示为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虽然目前不是癌症,但存在恶变的风险,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内镜下切除;而一旦报告提示恶性肿瘤,也不必过于绝望,早期消化道肿瘤通过规范治疗,治愈率较高,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消化内镜取活检虽然听起来有些 “可怕”,但它是守护我们消化道健康的重要手段。了解了它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后,下次再遇到医生建议取活检时,就不用过度恐慌了。积极配合检查,才能让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申向娟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消化内镜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