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命通道的守护者,介入术后导管如何居家护理?

2025-04-16 16: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领域,介入治疗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从心脏支架植入到肿瘤化疗栓塞,介入手术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条生命通道。然而,手术后的导管护理,特别是居家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介入术后导管居家护理的要点,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成为这条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一、了解导管类型与功能

介入术后留置的导管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中心静脉导管(如PICC、CVC)、动脉导管、胸腹腔引流管、尿管等。每种导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输液、监测、引流等。了解导管的具体类型和功能,是进行有效护理的第一步。患者应在出院前向医护人员详细了解导管的作用、留置时间、可能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二、保持导管清洁与干燥

日常清洁:每日至少一次使用无酒精、无刺激性的清洁溶液(如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周围皮肤,去除污垢和油脂,减少感染风险。

保持干燥:洗澡时,使用防水敷贴覆盖导管部位,避免水分直接接触导管和穿刺点,洗澡后立即更换干净的敷贴。

观察与记录:每次清洁时,仔细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迹象,并记录下来,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三、正确固定与避免牵拉

专业固定:使用医院提供的固定装置(如固定翼、透明敷贴)正确固定导管,避免导管滑脱或移位。

日常活动:穿脱衣物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导管。睡觉时,尽量采取不会压迫导管的睡姿。

避免外力:不要将导管作为提重物的支点,避免剧烈运动或大幅度的身体活动,以防导管意外脱落或损伤。

四、定期更换敷贴与导管

敷贴更换: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贴,一般为每周1-2次,或根据敷贴污染、松动情况及时更换。

导管更换:长期留置的导管(如PICC)需要定期在医院由专业人员进行更换,以减少感染风险。

五、预防感染与并发症

手卫生:在接触导管前后,患者和家属应彻底清洁双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

避免感染源:远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如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立即就医。

并发症监测:留意导管相关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导管堵塞、空气栓塞等,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六、心理支持与自我管理

心理调适:介入术后,患者可能会因导管的存在而感到不适或焦虑。家属应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树立康复信心。

自我管理:学习并实践导管居家护理的知识,如正确测量尿量、记录引流液颜色与量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定期随访: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随访,评估导管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七、紧急情况应对

导管脱落:如导管意外脱落,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压迫穿刺点止血,并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导管堵塞:发现导管引流不畅或无法输液时,切勿强行冲洗,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处理。

过敏反应:若对敷贴、消毒液等物品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立即停用并告知医护人员。

结语

介入术后导管的居家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更是生命通道的安全保障。通过了解导管类型、保持清洁干燥、正确固定、定期更换敷贴与导管、预防感染、心理支持与自我管理以及紧急情况应对,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导管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记住,每一次细心的护理,都是对生命通道的守护,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韩琳 范县人民医院 介入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