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遗尿总尿床,中医穴位按摩促改善

2023-10-11 10: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童遗尿症的临床干预领域,中医调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展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本文将从病因病机剖析、穴位精准选择及按摩规范操作三个层面,系统阐释中医非药物干预儿童遗尿症的有效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

(一)基本病机

1.肾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司二便。肾气亏虚时,膀胱失于温煦固摄,致使患儿夜间尿频、遗尿频发。

2.脾肺气虚: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脾肺气虚则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膀胱约束无力,进而出现睡中遗尿症状。

3.肝经湿热:肝经循行环绕阴器,若湿热下注肝经,扰动膀胱气化功能,可表现为尿黄味重并伴随夜间遗尿。

(二)典型证候

1.肾阳虚型:患儿常呈现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等症,此为肾阳亏虚、温煦失职的典型表现。

2.脾虚型:以食欲不振、神疲倦怠为主,反映出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的病理状态。

3.肝郁型:多伴有烦躁易怒、情绪不宁,系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所致。

(三)体质辨识

1.先天禀赋不足:部分患儿因胎儿期肾气未充,先天肾阳亏虚,致使膀胱气化功能薄弱,易引发遗尿。

2.后天调养失当: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等因素损伤脾胃,或病后体虚未复,均可影响水液代谢,诱发遗尿。

3.情志因素影响:儿童因情绪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膀胱气机紊乱,亦是遗尿发病的重要诱因。

二、核心穴位选择

(一)基础穴位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之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调节膀胱气化功能。

2.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乃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能健脾益肾、调和气血,改善水液代谢。

3.肾俞穴: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作为肾之背俞穴,可温补肾阳、强腰固摄,增强肾脏对膀胱的约束能力。

(二)辨证配穴

1.脾虚:加取足三里穴,该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益气升阳,改善脾虚所致的遗尿。

2.肾虚:配伍命门穴,可温补肾阳、填精益髓,强化肾脏固摄功能,缓解肾阳虚型遗尿。

3.肝郁:选取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清肝泻火,调节因肝气郁结引发的遗尿症状。

(三)耳穴辅助

1.膀胱区:位于耳三角窝内,刺激此区可直接调节膀胱舒缩功能,增强排尿控制能力。

2.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调节神经之功,可改善患儿睡眠深沉、不易唤醒的状态,减少遗尿发生。

3.内分泌区:能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纠正水液代谢紊乱,辅助改善遗尿症状。

三、家庭按摩方案

(一)操作规范

1.手法运用:以拇指指腹按压穴位,行顺时针揉动,手法需轻柔、平稳且连贯。

2.力度把控:按压力度以穴位处皮肤微微泛红、患儿无明显疼痛不适为宜,避免损伤皮肤及软组织。

(二)时间频次

1.按摩时长: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确保穴位得到充分刺激,激发经气运行。

2.实施频率: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按摩,持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以巩固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

1.时间选择:按摩宜在饭后1小时进行,防止因按摩刺激影响胃肠消化功能。

2.皮肤护理:若穴位局部皮肤存在破损、溃疡或感染等情况,应暂停按摩,待皮肤恢复后再行操作。

3.协同治疗:配合膀胱训练,如白天有意识地延长排尿间隔、夜间定时唤醒排尿等,与穴位按摩协同增效。

建议构建“日间控尿-夜间唤醒-穴位刺激”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方案。同时,需严格遵循“三要”原则:一是保持规律作息,建立良好的生物钟;二是限制睡前饮水量,减轻夜间膀胱压力;三是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患儿因遗尿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治疗期间,家长应详细记录患儿排尿日记,每月按时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升中医穴位按摩对儿童遗尿症的临床疗效。

(万里鹏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