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等黄染。很多新手家长面对宝宝出现黄疸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甚至会轻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这不仅无法有效治疗黄疸,还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一、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类型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7—10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2—4周消退,且黄疸一般都是轻度的,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程度和变化,以及加强喂养、促进排便等即可。而病理性黄疸则出现时间早,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能出现,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科学治疗方法
(一)合理喂养
对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应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鼓励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母乳喂养建议每日8—12次,适量增加喂养量能够促进婴儿的排便,通过增加喂养量和频率,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如果母乳不足,可以适当添加配方奶,但一定要严格按照奶粉冲调比例进行冲调。
(二)日光浴
在天气适宜时,让新生儿适当晒晒太阳。将新生儿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如脸部、手脚、背部等,但要注意保护好新生儿的眼睛、生殖器、肚脐等部位,避免光线直接照射造成伤害,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太阳中的蓝光和绿光有助于缓解黄疸,促使胆红素分解排出。不过,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娇嫩,每次晒太阳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为宜,且不要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时候进行。
(三)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轻中度黄疸。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皮肤,能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从而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一般将新生儿裸体置于光疗箱中,用黑色眼罩保护眼睛,尿布遮盖会阴部,持续照射一定时间。根据黄疸严重程度,照射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期间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在光疗过程中,医生会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和胆红素水平,确保治疗效果。光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可能会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不过这些症状通常在停止光疗后会自行缓解。
(四)药物治疗
当黄疸稍严重些,家长可遵医嘱给新生儿使用一些药物。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片,它能诱导肝脏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合成,从而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促进胆红素的排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等,它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对于溶血导致的黄疸,可能会使用免疫球蛋白,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抑制溶血过程,减少胆红素的产生。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五)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黄疸,导致胆红素急剧升高,可能需换血治疗。通过换血可迅速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时,会使用与新生儿血型匹配的血液,一般采用脐静脉或其他较大静脉进行换血操作,该方法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且换血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换血疗法风险较高,通常在其他治疗无效时才考虑。
三、日常护理要点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来辅助宝宝黄疸的消退。保持新生儿体温恒定,避免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代谢。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在50%—60%。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人员探视,家长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避免将病菌传染给新生儿,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黄疸。建议家长帮助新生儿做一些简单肢体活动,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促进胃肠蠕动,利于排便,辅助黄疸消退。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消退。但如果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家长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拒绝偏方,科学治疗。
(李哲 郑州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