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胆囊虽是个不起眼的小器官,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个“胆汁仓库”,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我们消化脂肪。然而,当胆囊遭遇“炎症风暴”——胆囊炎时,这个“仓库”就会陷入混乱,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诸多不适。
一、胆囊炎的“幕后推手”
胆囊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胆结石是引发胆囊炎的最常见“元凶”。当结石阻塞胆囊管,胆汁排出受阻,就会在胆囊内滞留浓缩。高浓度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会损害黏膜细胞,引起黏膜的炎症水肿,甚至坏死,嵌顿的结石也会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黏膜,从而引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细菌感染也是胆囊炎的重要诱因。致病菌种类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厌氧菌感染亦较常见。细菌可来自肠道、胆管上行至胆囊,亦可由血液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此外,运动障碍、代谢因素、血管因素等也可能导致胆囊炎。比如,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囊的动力和张力发生异常,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
二、胆囊炎的“症状警报”
胆囊炎的症状因病情轻重而异。急性胆囊炎起病急,进展迅速,患者常有上腹部疼痛,疼痛可表现为钝痛、绞痛或胀痛,多发生在进食高脂食物后,且疼痛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急性胆囊炎的疼痛往往突然发作,且较为剧烈。患者还常伴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尤其在疼痛发作时更为明显。此外,急性胆囊炎患者常有畏寒和发热的表现,体温通常在38℃左右,少数患者可达39℃以上。
慢性胆囊炎则表现为隐痛或不适感,多数病人无急性发作史,仅有不规则的上腹部疼痛,常在饱餐后间歇性出现。部分慢性胆囊炎患者无急性发作史,仅有不规则的上腹隐痛,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间歇性腹胀、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多在右上腹部,可牵涉到右肩背部,较少出现畏寒、高热或黄疸,可伴有恶心、呕吐。
三、胆囊炎的“并发症危机”
胆囊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胆囊坏疽和胆囊穿孔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胆囊壁坏疽的范围可为小片状的,也可以为大面积坏死,常为胆囊穿孔的前驱。胆囊穿孔发生率为6%—12%,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穿孔率比一般人要高些,因为老年人的血管退行性改变,可以累及胆囊组织。穿孔的部位多在胆囊底部,因该处壁薄,血液循环欠佳。
胆囊周围脓肿是穿孔最常见的形式,多是由于胆囊周围组织粘连及被邻近器官如大网膜严密包裹,穿孔时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弥漫性腹膜炎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危急。如果急性炎症的胆囊与邻近的胃、十二指肠、横结肠或胆总管粘连,在某些脏器的粘连侧发生坏死、穿孔并与空腔脏器相通,还会形成胆囊内瘘,引发一系列复杂问题。
四、胆囊炎的“应对策略”
治疗胆囊炎,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轻度胆囊炎患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初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止痛药和消炎药。抗生素用于控制感染,常用的有头孢类和青霉素类药物;止痛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常用的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消炎药则有助于减轻胆囊的炎症反应,常用的有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严重的胆囊炎患者,尤其是合并胆结石或反复发作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胆囊切除术,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开腹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大多数患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胆囊炎。保持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比例;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避免过度饮酒;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的胆囊问题。
胆囊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并发症,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就能让胆囊这个“胆汁仓库”正常运转,保障我们的消化健康。
(吴亚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肝胆脾胃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