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让心脏“力不从心”:心力衰竭科普大放送

2025-01-24 08: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这个人体最重要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和养分。然而,当它因各种原因变得“力不从心”时,一种名为心力衰竭的疾病便悄然降临。据统计,我国心力衰竭患者已超过1300万,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仍在持续上升。那么,心力衰竭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表现?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一、心脏“力不从心”的幕后黑手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并非指心脏停止跳动,而是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各器官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这台“发动机”动力不足,导致全身“缺油少电”。

心衰的成因复杂多样,可分为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两大类。原发性心肌损害中,冠心病是首要原因。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坏死后,心脏的收缩功能就会受损。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也会让心肌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或肥厚,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此外,心肌炎、心肌毒性损害(如酗酒、药物滥用等)以及代谢障碍(如糖尿病心肌病)等,都可能引发心衰。

心脏负荷过重则包括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两种。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将血液泵出。容量负荷过重则多由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心脏每次收缩后,血液会反流回心脏,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二、心衰来袭的“报警信号”

心衰的症状多种多样,且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重。早期,患者可能仅在活动后感到气短、乏力,休息后能缓解。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增加,而心脏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血液,导致身体缺氧。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夜间平卧时尤为明显,需要垫高枕头或端坐呼吸才能缓解。这是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肺部淤血加重,导致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也是心衰的常见症状。患者常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咳嗽,咳出白色泡沫状痰,严重时可能伴有血丝。这是因为肺淤血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咳嗽反射。此外,心衰患者还可能出现水肿,表现为下肢、脚踝等部位肿胀,按压后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体循环淤血,水分潴留在组织间隙。

三、揪出心衰的“侦察兵”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来确诊心衰,其中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侦察兵”。

利钠肽包括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它们是心脏在受到压力时分泌的一种激素。当心衰发生时,心脏压力负荷增加,利钠肽水平会显著升高。因此,检测血液中的利钠肽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心衰,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超声心动图则是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大小、形态、室壁运动情况以及瓣膜的功能等。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扩大、肥厚、心肌运动减弱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瓣膜反流等问题,从而明确心衰的病因和类型。

四、对抗心衰的“武器库”

一旦确诊心衰,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治疗心衰的“武器库”丰富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利尿剂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ACEI/ARB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同时改善心肌重构;β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担。

对于部分心衰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提高心脏的泵血效率;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预防心脏性猝死;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尽量不超过3克,以减轻水肿和心脏负担;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

心力衰竭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我们可以让心脏重新焕发生机,让它继续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注心脏健康,别让心脏“力不从心”。

(张军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