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这个医学名词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出生缺陷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2万至2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6个患有此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可能面临的沉重负担。那么,先天性心脏病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能否在胎儿期就被发现?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藏在胎儿期的“心”隐患。
一、胎儿期心脏发育的“隐秘角落”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怀孕的第2—3个月,胎儿的心脏和大血管开始形成。这个过程就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心脏结构的异常。正常情况下,出生后某些通道会自动关闭,但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这些通道未能正常闭合,或者心脏的局部解剖结构出现了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如果父母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母亲在怀孕期间有心脏病史,胎儿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母体因素也不容忽视,病毒感染,如风疹、流感等,在怀孕早期感染,会增加胎儿出现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母体患有糖尿病、高钙血症、苯丙酮尿症等疾病,或者怀孕期间吸烟、饮酒、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胎儿的心脏发育。
二、胎儿期心脏异常的“蛛丝马迹”
虽然胎儿在子宫内,但一些异常表现还是能透露出心脏的问题。胎儿心率异常是重要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胎儿心率应在每分钟110至160次之间,若持续过快或过慢,可能提示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胎儿水肿也不容忽视,表现为胎儿皮下组织、胸腔、腹腔等部位液体积聚,可能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胎儿生长受限也是常见表现,胎儿体重、身长等生长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胎儿供血不足、营养供应受限。羊水异常同样值得关注,羊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与胎儿心脏功能不全有关。母体妊娠期高血压,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也可能与胎儿心脏功能不全导致母体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三、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的“侦探”
幸运的是,现代医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利器”——超声检查。孕妇在怀孕期间有多个关键时期可以进行超声心动检查。
第一次检查在怀孕1个多月时,可通过B超查看是否有宫外孕情况。第二次在怀孕11—13周时,做NT(颈项透明层)检查,通过彩超观察胎儿脖子皮肤的厚度,以诊断染色体疾病和多种原因造成的胎儿异常。第三次在怀孕22—24周时,是做先天性心脏病检查的最佳时期,此时胎儿生长达到一定水平,心脏显示的图像最佳。最后一次在32周以后、分娩以前,主要看有无脐带绕颈、羊水量是否正常、胎位是否适合顺产等。
一个详细完整的胎儿心脏彩超检查大约需要20—40分钟,医生将超声波探头置于孕妇腹部,就能对胎儿单心室、大血管异常、房室瓣畸形、主动脉闭锁、肺动脉闭锁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做出早期诊断。
四、发现胎儿先心病后的“抉择之路”
如果胎儿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长往往会陷入痛苦和纠结之中。其实,不同情况的先天性心脏病,处理方式也不同。
对于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等,出生后只要及时治疗,孩子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中等难度的先天性心脏病,孩子进行一次心脏手术也能治好,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医生一般不建议中止妊娠。但如果胎儿患有很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后手术困难,医生可能会建议在怀孕早期终止妊娠,这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帮助。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胎儿的缺陷只在母体中才有,一旦出生便完全健康了。所以,当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治疗方案,做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决定。
先天性心脏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出生缺陷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检查和合理的治疗,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它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希望每一位准妈妈都能重视孕期检查,让每一个宝宝都能拥有健康的心脏,快乐地成长。
(张军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