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疾控视角:环境污染物如何“潜伏”引发慢性病?

2025-04-15 16: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公共卫生的广阔舞台上,环境污染与慢性病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物,这些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潜伏者”,通过空气、水、土壤和食物链等多种途径,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环境污染物如何“潜伏”并引发慢性病,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物理因素(如噪声、电离辐射)、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生活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例如,工业废气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升高;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则可能释放有害微生物和化学物质。

二、环境污染物的“潜伏”机制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它们可以通过呼吸、摄入、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显现毒性效应。这种“潜伏”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累积与放大:某些污染物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浓度逐级放大,最终在高营养级生物(包括人类)体内达到高浓度。

慢性低剂量暴露: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下,虽然单次暴露可能不会立即产生明显危害,但长期累积可能导致慢性健康问题。

内分泌干扰:一些环境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能够模拟或干扰人体内的激素功能,影响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理过程。

遗传毒性:部分环境污染物具有遗传毒性,能够损伤DNA,增加基因突变和癌症的风险。

三、环境污染物与慢性病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但不限于:

心血管疾病:空气中的颗粒物、臭氧等污染物可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引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机制,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中,尤其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污染物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降低肺功能。

癌症: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如石棉、苯、砷等,可增加肺癌、皮肤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这些致癌物质可通过损伤DNA、促进细胞增殖等机制,诱发肿瘤的发生。

神经系统疾病:铅、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智力低下、行为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某些有机污染物也被发现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四、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

针对环境污染物引发的慢性病问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采取以下策略: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评估环境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法规:推动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物健康危害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暴露。

实施早期筛查与干预: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环境污染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探索新的防控技术和方法。

结语

环境污染物作为慢性病的“潜伏者”,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加强环境监测、执行环保法规、开展健康教育、实施早期筛查与干预以及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有效防控环境污染引发的慢性病风险,为公众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监测与评估的“眼睛”,更是制定与执行防控策略的“大脑”,引领着我们向更加美好的健康未来迈进。

(许玲慧 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监测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