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摸到乳房肿块时,不少女性会陷入恐慌,脑海中不自觉浮现 “乳腺癌” 三个字。事实上,乳房肿块成因多样,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两种情况。幸运的是,超声检查作为乳房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能通过清晰成像,帮助我们辨别两类肿块的差异。那么,超声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病理基础的差异
乳腺增生本质上是一种生理 - 病理的过渡状态,多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相关。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会促使乳腺组织增生和复旧。当这一过程失衡,乳腺导管和腺泡上皮增生、周围纤维组织增厚,就形成了乳腺增生。这些增生的组织大多质地柔软、边界不清,呈现弥漫性或结节状改变,属于良性病变,通常不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乳腺癌则是乳腺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性,它们会突破正常组织边界,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癌细胞组成的肿块质地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引发乳房皮肤凹陷、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两种疾病截然不同的病理特性,在超声图像上也会呈现出显著差异。
二、超声成像原理:辨别肿块的 “利器”
超声检查诊断乳房肿块,主要基于超声波的反射与散射特性。超声探头发出高频声波(频率通常在 7 - 15MHz),当声波遇到乳房组织时,不同结构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不同。正常乳腺组织由腺体、脂肪、纤维组织等构成,各部分声阻抗稳定,超声图像表现为层次分明的回声结构。而当出现肿块时,肿块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声阻抗差异会使声波反射回波信号改变,经过超声仪器的处理和分析,这些信号转化为黑白灰阶图像,医生借此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等特征。
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显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正常乳腺组织血供较少,而肿瘤组织由于生长迅速,需要丰富的营养供应,往往会形成新生血管,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能观察到明显的血流信号,这为判断肿块性质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三、超声图像特征:区分两类肿块的关键
(一)形态与边界
乳腺增生形成的肿块多为不规则形,边界模糊,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相互交错,没有明显的界限,就像水彩晕染开的边缘,呈现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状态。这是因为增生的乳腺组织与正常组织逐渐过渡,没有清晰的分隔。
乳腺癌的肿块形态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多不规整,可呈毛刺状、蟹足状向外延伸。这种毛刺征是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表现,就像螃蟹伸出的脚,突破了正常组织的边界,在超声图像上形成典型的恶性特征。
(二)内部回声
乳腺增生肿块的内部回声较为复杂,通常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或等回声,有时还可见散在的强回声钙化灶,这些钙化多为粗大的颗粒状,是乳腺组织在增生过程中钙盐沉积形成的。
乳腺癌肿块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回声不均匀,部分区域回声极低,接近无回声,这是因为癌细胞排列密集,内部结构紊乱。此外,乳腺癌的钙化具有特征性,多为微小簇状钙化,钙化颗粒细小如针尖,数量较多,聚集在一起,这种钙化是癌细胞代谢异常导致钙盐异常沉积的结果,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血流信号
乳腺增生肿块一般血供不丰富,彩色多普勒超声下仅可见少量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这是因为增生组织的代谢需求与正常组织相近,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
乳腺癌肿块由于癌细胞的快速增殖和生长,需要丰富的营养,因此会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新生血管,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观察到肿块内部及周边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走行紊乱,呈穿支状或树枝状分布,血流速度较高,阻力指数也相对较高,这些血流特征为判断肿块的恶性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超声检查的重要意义与局限性
超声检查在乳房肿块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无创、便捷、价格适中,适合作为乳房疾病的常规筛查手段,尤其对致密型乳腺(年轻女性常见)的检查效果优于钼靶 X 线检查,能够发现微小的肿块和病变。同时,超声检查还可在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获取肿块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确诊提供金标准。
然而,超声检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较小的乳腺癌病灶(直径小于 5 毫米),可能存在漏诊风险;部分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如导管原位癌,超声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医生常将超声检查与钼靶 X 线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相结合,综合判断乳房肿块的性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面对乳房肿块,超声检查如同一位 “侦察兵”,帮助我们初步辨别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差异。但无论检查结果如何,一旦发现乳房异常,都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守护乳房健康,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以上科普详细介绍了超声区分乳腺增生和乳腺癌肿块的方法。若你还想了解更多乳房疾病检查或防治知识,随时能和我分享需求。
(张艺萍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