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健康话题中,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少女性常常将两者混淆,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或是因忽视而延误治疗。实际上,乳腺增生和乳腺癌虽同属乳腺疾病,但在本质、表现及处理方式上有着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区别对女性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乳腺增生,是乳腺组织在激素水平波动下发生的良性结构改变。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失衡,会导致乳腺导管或腺泡过度生长,形成结节或增厚区域。这类变化多与月经周期相关,常见于20 - 50岁女性。月经前,乳房胀痛明显,触摸时有颗粒感或条索状区域;月经后,症状则会有所缓解。B超检查常显示腺体结构紊乱,但无明确边界包块。多数情况下,乳腺增生无需特殊治疗,调整作息、舒缓情绪后,症状可得到改善,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然而,乳腺增生虽为良性病变,却并非毫无隐患。研究表明,乳腺增生是乳腺癌的潜在诱因之一,重度乳腺增生患者患乳腺癌的几率是普通女性的2到5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作息不规律,都可能诱发乳腺增生,且随着女性年龄增长,乳腺增生的发生率也会逐渐增加。
与乳腺增生不同,乳腺癌是乳腺细胞恶变形成的恶性肿瘤,具备侵袭性生长和转移能力。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可能通过淋巴或血液转移至肺、骨、脑等器官。乳腺癌早期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质地坚硬且边缘不规则,还可能出现皮肤凹陷、乳头溢血、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钼靶检查可见沙粒样钙化灶,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异常强化区域,病理活检发现异型细胞则是确诊依据。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基因突变(如BRCA1/2)、长期雌激素暴露(初潮早、绝经晚)、电离辐射接触等致癌因素积累。有乳腺癌家族史、未生育或晚育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
在诊断方法上,两者也存在明显差异。乳腺增生诊断主要依赖触诊结合超声检查,必要时辅以乳腺钼靶。而乳腺癌确诊需多模态检查:超声评估肿块形态,钼靶观察钙化特征,磁共振明确病灶范围,最终通过穿刺或手术取得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诊断。肿瘤标志物CA153检测可作为辅助参考。
治疗原则方面,乳腺增生以观察随访为主,疼痛明显时短期使用中药调理或三苯氧胺调节激素。乳腺癌则必须规范化治疗,根据分期选择保乳手术或全乳切除,配合淋巴结清扫。术后需根据分子分型制定化疗方案,激素受体阳性者需内分泌治疗5 - 10年,HER2阳性患者需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晚期患者还需考虑免疫治疗、姑息治疗等。
预后差异同样显著。乳腺增生属生理性改变,不会直接癌变,但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能略微增加癌变风险。乳腺癌预后与病理分期直接相关,原位癌治愈率超过95%,伴有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30%。
在日常管理中,乳腺增生患者应注意穿戴合适内衣,减少咖啡因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乳腺癌康复者需关注患肢淋巴水肿预防,坚持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两者都需要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但乳腺癌患者要特别警惕复发迹象,如新发骨痛、持续性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此外,女性还需警惕三种危险的“肿块”。一是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且无痛性的肿块,这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二是伴有皮肤凹陷、乳头溢血等症状的肿块,需高度怀疑恶性可能;三是短期内迅速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的肿块,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定期乳腺自查和医学筛查是关键,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高风险人群需提前筛查。只有正确认识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守护女性乳腺健康,让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健康、美丽的人生。
(吴华 信阳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