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储备药品是应对常见疾病的便利措施,但许多人往往忽视药物的保存问题。药物保存不当,不仅会降低药效,甚至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危及健康。了解药物保存不当的危害,并掌握科学的家庭药品存储要点,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前提。
一、药物保存不当的危害
(一)药效降低或失效
药物的化学成分对保存环境十分敏感,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药效甚至使其完全失效。例如,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常用药物,开封使用前,需2-8℃冷藏保存,温度过高会或过低都会使胰岛素的蛋白质结构变性,失去降血糖的作用;硝酸甘油片需避光保存,暴露在光照下会加速其分解,当患者突发心绞痛时,服用失效的硝酸甘油片无法有效缓解症状,可能延误病情。据统计,因保存不当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的药物,占家庭过期药品的 40% 以上 。
(二)产生有害物质
部分药物在保存不当时,不仅药效受损,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阿司匹林在潮湿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水杨酸和醋酸,水杨酸过量摄入会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酸中毒;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分解产生有毒性的差向异构体,服用后可能损害肝脏和肾脏功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三)加速药物变质
不合适的保存条件会加速药物的变质过程,缩短药物的保质期。像生物制剂、疫苗等,对温度要求严格,若未按规定温度保存,微生物可能滋生,导致药物被污染;乳膏剂、糖浆剂等药品,如果保存环境湿度较大,容易发霉、变酸,影响药物质量和使用效果。一旦服用变质药物,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目的,还可能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四)增加用药风险
药物保存不当导致的药效改变和变质,会使患者在用药时面临诸多风险。例如,患者误服失效药物,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服用产生有害物质或变质的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中毒等严重后果,尤其是对于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其危害更为显著。
二、家庭药品存储要点
(一)控制存储环境
温度适宜:多数药品应储存在 10 - 30℃的环境中,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药品,如胰岛素、部分生物制剂等,需冷藏保存(2 - 8℃),可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但要注意避免冻结。而一些外用贴剂、栓剂等,若温度过低可能变硬、变脆,影响使用,需放在常温下保存。
保持干燥:潮湿的环境易使药品受潮变质,家庭应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药品,如客厅的橱柜、书房的抽屉等。避免将药品放置在厨房、浴室等湿度较大的区域。对于容易吸潮的药品,如中药材、颗粒剂等,可在包装内放置干燥剂,或密封保存。
避光保存:光照中的紫外线会加速药物的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因此大部分药品需要避光保存。可将药品放置在棕色玻璃瓶或不透明的塑料容器中,或使用纸盒包装,减少光线直射。像维生素 C 片、氨茶碱片等对光敏感的药物,更要严格避光保存。
(二)分类存放
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内服药和外用药必须分开存放,避免误服外用药物。外用药通常会标注 “仅供外用” 等字样,且部分外用药含有毒性成分,若误服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风油精、红花油等外用药,应单独放置在药箱的特定区域,并做好标识。
成人药与儿童药分开:儿童的用药剂量与成人不同,且儿童药品在口味、剂型上与成人药有差异,为防止误服,应将两者分开存放。同时,要将儿童药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高处,避免儿童自行取用。
特殊药品特殊存放: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存放,确保安全。若家中有此类药品,应放置在带锁的柜子中,并妥善保管钥匙,防止药品流失或被误用。
(三)规范药品包装与标识
保留原包装:药品的原包装上标注了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等重要信息,保留原包装有助于准确用药和管理药品。若原包装丢失,可使用标签注明药品相关信息,贴在药品容器上。
做好标识:对于分装后的药品,要清晰标注药品名称、剂量、有效期等内容。此外,还可根据药品的使用频率、紧急程度等,在药箱内进行分区标识,方便快速取用。
(四)定期清理检查
定期对家庭药箱进行清理检查至关重要。每月至少检查一次药箱,查看药品的有效期,及时丢弃过期、变质的药品;对于接近有效期的药品,优先使用。同时,检查药品的外观、性状是否发生改变,如片剂是否变色、碎裂,胶囊是否软化、粘连,液体药剂是否浑浊、有沉淀等,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
三、结语
药物保存不当的危害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家庭药品存储是保障用药安全、发挥药物疗效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药物保存不当的危害,掌握家庭药品存储的温度、湿度、避光、分类等要点,并定期清理检查,能够有效避免因药物保存问题带来的风险,为家庭成员的健康保驾护航。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重视家庭药品存储,养成良好的药品管理习惯。
(丁广胜 信阳市人民医院 临床药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