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液净化新技术科普: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适用场景与优势

2024-06-20 11: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认识CRRT:从“肾脏替代”到“全身净化”的革新

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管路,连续、缓慢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血液净化技术。与传统血液透析(HD)相比,其核心特点是“连续性”——治疗时间可长达12-24小时,甚至数日,更接近人体生理代谢过程。近年来,CRRT已从单纯的“肾脏支持”拓展为多器官功能支持的重要手段,在危重症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CRRT的核心原理与技术特点

(一)四大基本机制

1.弥散:通过半透膜两侧溶质浓度差清除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肌酐)

2.对流:利用跨膜压驱动水分及溶质流动,清除中分子物质(如炎症因子)

3.吸附:通过滤器吸附功能清除特定物质(如内毒素、药物毒素)

4.超滤:精准控制液体平衡,缓慢清除多余水分

(二)与传统血液透析的对比

表格

特点CRRT传统血液透析(HD)

治疗时长连续12-24小时(可延长)间断性(每次4小时,每周3次)

血流动力学影响缓慢超滤,对血压影响小短时间大量脱水,易引发低血压

清除物质小分子+中分子(如炎症因子)以小分子为主

适用场景危重症患者(如感染性休克、ARDS)稳定期尿毒症患者

(三)关键设备与耗材

-血泵:精确控制血流速度(通常50-200ml/min,低于HD的200-300ml/min)

-滤器:高通量膜材料,吸附能力强(如聚砜膜、聚丙烯腈膜)

-置换液:模拟人体细胞外液成分,边滤过边补充电解质和碱基

三、CRRT的适用场景:危重症救治的“多面手”

(一)肾脏相关疾病

1.急性肾损伤(AKI)

-适用人群: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感染性休克)、脑水肿、高分解代谢的AKI患者

-优势:缓慢清除水分和毒素,避免传统透析引发的血压波动,为肾脏修复争取时间

2.慢性肾脏病(CKD)急性加重

-当CKD患者因感染、心衰等诱因出现急性失代偿时,CRRT可作为过渡治疗,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二)非肾脏疾病:全身炎症与代谢紊乱的克星

1.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

-作用机制:清除炎症因子(如TNF-α、IL-6),调节免疫紊乱,改善微循环

-临床效果:多项研究表明,早期CRRT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液体管理:精准控制容量负荷,减轻肺水肿,改善氧合

-联合治疗:常与机械通气结合,成为ARDS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3.急性重症胰腺炎

-清除胰腺坏死释放的炎症介质和毒素,缓解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多器官衰竭风险

4.中毒与药物过量

-吸附清除小分子毒素(如甲醇、锂剂)和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万古霉素),尤其适用于传统血液灌流效果不佳的病例

(三)特殊人群与场景

1.儿童与老年人

-儿童: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要求高,CRRT的缓慢治疗模式更适合儿童脆弱的循环系统

-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CRRT可减少传统透析的心血管并发症

2.围手术期重症患者

-心脏手术、肝移植等大手术后,若出现容量超负荷或代谢紊乱,CRRT可在床旁实施,避免转运风险

四、CRRT的核心优势:为什么危重症患者更需要它?

(一)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佳

-缓慢超滤:每小时超滤量可低至50-100ml,避免短时间内血容量急剧下降

-连续治疗:24小时持续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适合血压不稳定的休克患者

(二)高效清除中大分子物质

-传统HD主要清除小分子(如肌酐),而CRRT对中分子炎症因子(分子量500-5000D)的清除效率更高,这对脓毒症、ARDS等炎症驱动的疾病至关重要

(三)灵活的个体化方案

-模式可选:

-CV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以对流为主,适合清除中分子

-CVVHD(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以弥散为主,适合高分解代谢

-CVVHDF(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弥散+对流,全面清除大小分子

-参数可调:根据患者需求调整血流量、置换液速度、超滤率,实现“精准治疗”

(四)器官功能保护

-肾脏保护:避免传统透析的“透析相关肾损伤”,为急性肾损伤患者争取更多修复时间

-脑保护:缓慢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降低颅内压波动,适合合并脑水肿的患者

五、CRRT的实施流程与注意事项

(一)置管与通路建立

-首选途径:经皮穿刺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如颈内静脉、股静脉)

-导管要求:血流量需达到50-200ml/min,避免管路打折或血栓形成

(二)治疗参数设置

1.血流量(Qb):通常50-200ml/min(儿童可低至30ml/min)

2.置换液速度(Qr):

-前稀释法:置换液从滤器前输入,抗凝要求低,但清除效率略低

-后稀释法:置换液从滤器后输入,清除效率高,但易发生滤器凝血

3.超滤率(UFR):根据液体平衡目标设定,一般<5ml/kg/h

(三)监测与并发症处理

1.常规监测:

-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体温

-每4-6小时检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

2.常见并发症:

-出血:因长期抗凝(如肝素、枸橼酸)导致,需调整抗凝方案

-血栓:表现为滤器压力升高、血流不畅,可追加肝素或更换滤器

-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拔除导管

(四)抗凝策略

-普通肝素:适用于无出血风险患者,需监测APTT(维持在正常值1.5-2倍)

-枸橼酸抗凝:局部抗凝,不影响全身凝血功能,适合出血高危患者(如术后、消化道出血)

-无抗凝剂:用于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频繁冲洗管路

六、CRRT的发展趋势:从“肾脏”到“全身”的拓展

(一)新技术与模式

1.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每日置换液量>50L,强化炎症因子清除,用于严重脓毒症

2.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联合血浆滤过与吸附柱,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如胆红素、内毒素)

3.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CRRT:用于心肺肾多器官衰竭患者,实现“心肺支持+肾脏替代”一体化治疗

(二)智能化与精准化

-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滤器压力、电解质浓度,自动调整治疗参数

-生物标志物指导:通过监测炎症因子水平(如PCT、IL-6),动态调整CRRT剂量与疗程

(三)居家CRRT的探索

-目前CRRT主要限于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未来可能开发便携式设备,为部分稳定患者提供居家治疗选项

七、患者与家属关心的常见问题

Q1:CRRT是不是比传统透析“更高级”?

A:并非“高级”而是“适用场景不同”。CRRT在危重症救治中不可替代,但稳定期尿毒症患者仍以传统HD或腹膜透析为主。

Q2:做CRRT需要开刀吗?

A:无需开刀,仅需通过穿刺置管建立血管通路(类似打点滴),操作可在床旁完成。

Q3: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清醒吗?

A:根据病情决定。多数危重症患者需镇静,但清醒患者可正常交流,治疗期间可进食、休息。

Q4:费用比传统透析高吗?

A:因需连续治疗、耗材用量大,费用相对较高(每日约5000-10000元),但医保通常按重症抢救项目报销。

八、结语:CRRT——危重症救治的“隐形守护者”

CRRT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血液净化技术从“替代肾脏”迈向“支持全身器官”的新维度。对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多器官衰竭等危重症患者,CRRT如同一位“耐心的清洁工”,通过持续、温和的净化过程,为受损器官争取修复时间,创造生存转机。

尽管CRRT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但其在危重症领域的独特优势,已使其成为ICU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CRRT将更智能、更精准,为更多垂危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对于普通大众,了解CRRT的价值,能让我们在面对危重症时多一份科学认知,少一份盲目焦虑——这正是医学科普的意义所在。

(刘玉 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 护理学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