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体这个复杂的“机器”中,胰腺虽不起眼,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又能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然而,当胰腺遭遇“疯狂突袭”——急性胰腺炎时,就可能引发一场危及生命的“风暴”。
一、疯狂突袭:急性胰腺炎的“来势汹汹”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胰酶异常激活导致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疾病,并可能引发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炸弹”,一旦被触发,就会迅速发作。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胆石症、酒精、高脂血症等。在我国,胆石症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也可能引发该病;长期或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直接损伤胰腺组织、促进胰液分泌、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等,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高甘油三酯血症也可因游离脂肪酸损伤胰腺而致病。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症状十分剧烈。患者会突然感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难以忍受,可向背部放射,就像有一把刀在身体里搅动。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后腹痛症状并不会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腹胀、发热,重症患者甚至会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率较高。
二、诊断困境:症状复杂易混淆
急性胰腺炎的症状虽然明显,但在早期却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例如,其腹痛症状与胃溃疡、胆囊炎等疾病相似,都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而且,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体弱者,可能仅有轻微腹痛,甚至无腹痛,这就给诊断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此外,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检测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但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4 - 12小时才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 - 5天,且唾液腺也可产生淀粉酶,当患者无急腹症而有血淀粉酶升高时,需考虑其来源于唾液腺;血清脂肪酶于起病后24 - 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 - 10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略优于血淀粉酶。影像学检查中,腹部CT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不仅能诊断急性胰腺炎,而且能鉴别是否合并胰腺组织坏死,但上腹部胃肠气体的干扰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三、应对之策:多管齐下“降伏”病魔
1.紧急就医
一旦出现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如突发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就医。在就医途中,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病情恶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禁食与胃肠减压
确诊后,患者需立即禁食禁水,以减少食物和胃酸刺激胰腺分泌。同时,医生会插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胃肠压力,缓解腹痛等症状,为胰腺炎症的恢复创造条件。
3.补充液体与营养支持
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因呕吐、禁食等导致体内液体和电解质丢失,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内环境稳定。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步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保证身体所需营养,促进恢复。
4.控制炎症与疼痛
医生会采用抗炎类药物减轻胰腺炎症反应,缓解病情。针对患者的剧烈腹痛,会根据疼痛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让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5.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急性胰腺炎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感染、胰腺脓肿、器官功能衰竭等。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变化,一旦发现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治疗、手术引流脓肿等。
四、预防为先:远离“疯狂突袭”
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关键在于减少诱因。对于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胆石症等疾病引发急性胰腺炎;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酗酒,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等。
急性胰腺炎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发病原因、症状和应对方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在它“疯狂突袭”时,从容应对,守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
(董丽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