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双眼上翻、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这可能是惊厥发作,作为家长,此刻的惊慌与担忧可想而知。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了解惊厥的相关知识以及紧急处理要点,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惊厥俗称 “抽风”,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这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全身性的大发作,孩子会突然倒地、四肢强直、抽动,同时可能伴有口吐白沫、呼吸暂停;也可能是局部的抽搐,比如仅一侧肢体或面部的抽动。
在儿科,惊厥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据统计,约 5% - 6% 的儿童在 5 岁前至少发生过一次惊厥。这主要是因为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细胞的分化、髓鞘形成不完善,兴奋性较高,对刺激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
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都会引发惊厥。感染性因素方面,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会导致大脑实质和脑膜发生炎症,炎症刺激神经细胞,使其异常放电引发惊厥,孩子除惊厥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表现;颅外感染最常见的是高热惊厥,在 6 个月至 5 岁儿童中较为常见,当孩子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引起体温骤然升高,尤其是超过 38.5℃时,就可能诱发惊厥,高热惊厥通常表现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15 分钟,孩子在惊厥停止后意识很快恢复。
非感染性因素中,颅内疾病如颅脑外伤、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会引发惊厥,颅脑外伤导致脑部组织受损,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出血,脑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神经功能;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等也可能引发惊厥,新生儿低血糖时大脑缺乏能量供应,婴幼儿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导致血钙降低引起手足搐搦症;孩子误服有毒物质,如农药、药物、重金属等,这些毒物进入体内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也会导致惊厥发生。
当孩子发生惊厥时,首先要将孩子平放在平坦、安全的地方,解开衣领、扣子,头偏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如果孩子口中有呕吐物,要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及时清理干净。同时,不要在孩子口中放置任何东西,如筷子、勺子等,以免损伤孩子的口腔和牙齿,甚至引起窒息。
在孩子惊厥发作时,要移开周围的危险物品,如热水瓶、尖锐的物品等,避免孩子在抽搐过程中受伤。不要强行按压孩子的肢体,因为惊厥时孩子的肌肉处于强烈收缩状态,强行按压可能会导致骨折或脱臼。可以用手轻轻扶住孩子的头部和四肢,使其保持在一个安全的位置,防止碰撞。
在进行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惊厥发作的表现,如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是否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并做好记录。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孩子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在孩子惊厥停止后,要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就诊。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超过 5 分钟,或者反复惊厥发作,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继续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等。
孩子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脑电图、头颅 CT 或 MRI 等,明确惊厥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会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高热惊厥的孩子,会积极降温;因代谢异常导致的惊厥,会纠正代谢紊乱。
在孩子惊厥后的恢复期间,家长要精心护理。保持孩子居住环境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泥、水果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为了预防惊厥的发生,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加强孩子的营养,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孩子的体质。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或中暑。按时为孩子接种疫苗,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此外,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避免发生颅脑外伤;妥善保管家中的药品、有毒物品,防止孩子误服。
(王冲 永城市中心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