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血管里发生“雪崩”:什么是主动脉夹层?
在我们身体里,藏着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高速公路”——主动脉。这条由肌肉和弹性纤维构成的血管,直径约2.5-3.5厘米,承载着心脏泵出的全部动脉血,如同城市主干道般将营养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但当“高速公路”的路面突然出现裂缝,就会引发一场可怕的灾难——主动脉夹层。
正常的主动脉管壁由三层结构组成:最内层的内膜、中间的弹力层和外层的外膜。当内膜因为高血压、血管硬化或先天缺陷等原因出现破损,高速流动的血液就会顺着破口冲入弹力层,将原本紧密贴合的管壁“撕开”,形成一个异常的假腔。这就像路面开裂后,水流不断冲刷导致路基塌陷,原本完整的血管壁被一分为二,真腔和假腔同时存在,血液在夹层中横冲直撞,随时可能冲破外膜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数据显示,主动脉夹层发病后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48小时内死亡率超过50%,堪称心血管疾病中的“死神镰刀”。但这个危险的敌人并非无迹可寻,了解它的发病机制,就是我们对抗它的第一步。
二、哪些“坑”容易引发血管塌方?
1.高血压:最常见的“路面破坏者”
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就像持续用高压水枪冲击血管壁。据统计,7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高血压,当血压超过180/110mmHg时,血管承受的压力相当于正常状态的2倍以上。想象一下,你家水管常年承受超压,是不是更容易爆裂?
2.先天性血管缺陷:天生的“豆腐渣工程”
马方综合征、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这类患者的主动脉天生就像“薄皮大馅”的包子,承受压力的能力远低于常人,即使血压正常也可能发生夹层。
3.外伤与医源性损伤:突如其来的“车祸现场”
剧烈撞击、高空坠落等外伤,或心脏手术中的器械操作,都可能直接撕裂主动脉内膜。虽然这类情况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复合伤,救治难度极高。
4.不良生活习惯:慢性“毁路行为”
抽烟、酗酒、熬夜、肥胖等不良习惯,会加速血管老化和硬化。研究发现,吸烟者患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长期高脂饮食则会让血管壁堆积大量斑块,降低弹性。
三、血管“塌方”前的危险信号
主动脉夹层发作时,患者往往会经历“人生最痛”。典型症状包括:
1. 撕裂样剧痛:疼痛突然发作,程度剧烈,常被描述为“像被刀割开胸膛”,且疼痛会随着夹层撕裂的方向蔓延,从胸部放射到腹部甚至下肢。
2. 血压异常:部分患者血压骤升,超过200/120mmHg;也有患者因夹层破裂失血,出现休克性低血压。
3. 器官缺血症状:当夹层累及分支血管,会导致相应器官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少尿、下肢麻木等症状。比如累及冠状动脉,会出现类似心梗的胸痛;压迫颈动脉,可能导致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偏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约10%的患者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普通胸痛、背痛。因此,当出现难以解释的剧烈疼痛,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病史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排查。
四、从“救命”到“重建”:如何对抗血管塌方?
1.急诊处理:与死神赛跑
一旦确诊主动脉夹层,首要任务是控制血压和心率,降低血管继续撕裂的风险。医生会使用强效降压药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同时用β受体阻滞剂减缓心率,减少心脏泵血的冲击力。
2.手术治疗:“修补”生命高速公路
-传统开胸手术:对于累及升主动脉的A型夹层,通常需要紧急开胸,替换病变的血管段。手术如同给血管“换管道”,需要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技术难度极高。
-介入治疗:针对降主动脉的B型夹层,微创介入手术成为首选。医生通过大腿根部的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血管,支架会像“弹簧圈”一样撑开血管,封闭内膜破口,引导血液重新回到真腔。
3.术后管理:长期“道路养护”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患者需要终身严格控制血压,定期复查血管状态。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抗凝药,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血管再次出现问题。
五、预防血管塌方,从日常“修路”开始
虽然主动脉夹层凶险,但大部分病例是可以预防的:
1. 控好血压:定期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 健康生活:戒烟限酒,坚持运动,保持BMI在18.5-23.9之间,减少血管硬化风险。
3. 定期体检:有家族遗传病史或长期高血压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脏超声或CT血管造影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主动脉夹层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套路”,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记住,你的血管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下次再听到“胸痛”,可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
(付向丹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血管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