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卵巢咋成了“癌症窝”?卵巢癌那些不得不防的事儿

2023-09-03 11: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卵巢,这个深藏于女性盆腔的“隐秘角落”,虽仅核桃大小,却肩负着分泌激素、排卵等关键使命。然而,它同时也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危险的“癌症窝”——卵巢癌的发病率虽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死亡率却高居榜首,7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30%。这个“沉默杀手”究竟如何潜伏?哪些因素让它盯上女性?又该如何科学防范?

一、卵巢癌为何被称为“沉默杀手”?

卵巢癌的隐匿性源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卵巢位于盆腔深处,早期肿瘤通常小于5厘米,且缺乏特异性症状。当肿瘤逐渐增大时,可能压迫膀胱、直肠或输尿管,引发尿频、便秘或腰酸背痛;若侵犯腹膜,则会导致腹腔积液,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非典型表现。更狡猾的是,卵巢癌早期症状常与胃肠道疾病混淆,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导致患者误以为只是消化不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案例警示:一位52岁的绝经女性因“腹胀2个月”就诊,自认为是更年期综合征,直至B超发现盆腔内直径15厘米的实性肿块,病理确诊为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此时癌细胞已扩散至腹膜及淋巴结,手术难度极大。

二、哪些人需对卵巢癌“高度警戒”?

卵巢癌并非随机发生,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防范:

1.遗传因素“高危组”

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一生患癌风险高达54%和23%,是普通人的10-40倍。若家族中有卵巢癌、乳腺癌或胰腺癌病史,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2.妇科疾病“关联组”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生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的风险增加2-3倍。此外,未生育女性患卵巢上皮性癌的风险是已生育者的2倍,不孕症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3.生活方式“隐患组”

长期高脂饮食、肥胖(BMI≥28)、吸烟者,患癌风险分别增加30%、20%和15%。研究显示,每日摄入50克以上红肉的女性,卵巢癌风险升高19%。

4.年龄“高危期”

卵巢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攀升,50岁以上女性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及肿瘤标志物(如CA125)检测。

三、科学预防:从细节筑起“防癌屏障”

尽管卵巢癌病因复杂,但通过以下措施可显著降低风险:

1.饮食干预:吃出“抗癌力”

-多吃抗炎食物:每日摄入300克蔬菜(如西兰花、菠菜)、200克水果(如蓝莓、柑橘),其中的叶酸、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限制红肉与加工肉: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350克,避免腌制、熏制食品,减少亚硝酸盐摄入。

-补充益生菌:酸奶中的乳酸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间接降低卵巢癌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动出“健康态”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13%的卵巢癌风险。

-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3.9之间,腰围不超过80厘米,避免脂肪堆积引发的慢性炎症。

-戒烟限酒:吸烟者患癌风险增加2倍,每日饮酒超过15克者风险升高30%。

3.医学筛查:抓住“早期信号”

-超声检查: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经阴道超声,可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肿块。

-肿瘤标志物检测:CA125联合HE4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2%和99%,尤其适用于绝经后女性。

-基因检测:BRCA12突变携带者建议从30岁起每半年进行一次MRI筛查,必要时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

4.药物干预:科学“防癌盾”

-口服避孕药:连续服用5年以上可使卵巢癌风险降低50%,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排卵、减少卵巢表面损伤有关。

-母乳喂养:每哺乳12个月,卵巢癌风险降低18%,可能与泌乳素对卵巢的抑制作用相关。

四、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腹胀持续2周以上:若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可能是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导致腹水。

-腰腹部隐痛:卵巢癌肿块压迫神经或侵犯周围组织时,疼痛可能放射至腰骶部。

-性激素紊乱:如出现多毛、痤疮(雄激素过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雌激素异常),需排查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下肢水肿:肿瘤压迫盆腔静脉或淋巴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

五、治疗新进展: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近年来,卵巢癌治疗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靶向治疗: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可特异性杀伤BRCA突变癌细胞,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客观缓解率达40%以上。

-精准手术:腹腔镜下肿瘤细胞减灭术结合热灌注化疗,可清除微小转移灶。

结语:卵巢癌虽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基因筛查、健康管理、早期干预,女性完全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记住:每一次体检、每一份健康饮食、每一次规律运动,都是对卵巢癌最有力的反击。从今天起,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癌长城”吧!

(吴莹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妇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