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注射+口服联合治疗,让“小红斑”科学消退 ——全周期护理指南

2024-04-17 13: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婴幼儿血管瘤(IH)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约30%在出生时可见,60%在出生后1个月内显现。其生长具有“增殖-消退”的特殊病程,但早期干预可避免溃疡、感染甚至器官压迫等风险。本文结合临床研究与实践,解析药物注射+口服联合治疗的科学护理方案。

一、联合治疗机制:双管齐下,精准狙击

根据婴幼儿血管瘤生长的不同情况,可分为以下方法治疗

1. 外用药物(一般为平皮肤的红色斑块,颜色不是很鲜艳,没在关键部位,可在瘤体处外敷药物控制后续生长)

2. 外用药物+注射硬化剂(突出皮肤的红色肿块或(和)皮下青紫色肿块)

3. 注射硬化剂+口服普萘洛尔(生长在颌面部、乳腺区、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的婴幼儿血管瘤)

4. 手术切除(生长巨大且病灶局限,预后不能完全吸收的血管瘤;破溃感染的血管瘤)

1.药物注射:直击病灶的“靶向爆破”

-聚多卡醇、平阳霉素注射疗法:通过注射器将药物多点注射至瘤体,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萎缩,局部病变组织纤维化、退化。

-适应证:浅表型混合型血管瘤。

-疗效:单次疗程注射结束后瘤体停止或减慢生长。

2.口服普萘洛尔: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开关”

-作用机制: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减少血管新生。收缩血管,软化瘤体,使其局部颜色变暗(血管收缩)

-剂量与疗程:初始剂量1mg/kg/d,分2次服用,48小时内加至2mg/kg/d,持续6-12个月。

-联合优势:降低注射治疗频次,减少硬化剂局部坏死风险,尤其适用于特殊部位的血管瘤。

二、诊疗护理策略:精准打击“小红斑”核心

1.药物注射护理

①进行药物注射治疗前30分钟避免喂食,以免注射时患儿哭闹呕吐,引起呛咳窒息。病变位于口唇(腔)的患儿,注射后需禁食水30分钟,以减少出血和疼痛。②聚多卡醇注射不影响其他用药及预防接种,建议平阳霉素注射后2-3周再进行预防接种。③瘤体局部注射,每日1次,一个疗程为5-7针。

2.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护理

普萘洛尔(心得安)服药期间的检测:

①服药前半小时需进食,服药前半小时、服药后半小时测血糖,服药时、服药后1h.2h.3h测心率。②口服,每日2次,间隔12小时(q12h)。③服药过程中按需查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心脏功能。

观察不良反应:①精神:有无抑郁、萎靡、睡眠情况有无改变;②心率:有无减慢;③消化道症状:有无食欲减退、恶心、腹泻、腹部不适、便秘或腹胀;④血糖水平:尤其每次服药后1小时的血糖;⑤患儿有呼吸道感染时,如感冒或咳嗽时需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遵医嘱停止服药。

药物配置:药物应现配先用,以免减低药效。服药时用注射器,根据医嘱药物用量,取配好药液相应的毫升量即为服药量直接将抽药的注射器从患儿的口角处放入口腔,再将药物沿患儿的颊部缓慢注入口腔喂食。切忌喂药不可正对咽部,不可推注过快以免呛咳、窒息。

停药:一般于瘤体增生停止后3-5月,或至1岁停药。撤药须逐渐递减剂量,至少经过3天,一般为2周。停药24-48h后,可能会出现心脏高敏反应,尤其是停药后4-8天,应注意检测生命体征。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停药或减量,否则前功尽弃、加重病情。

禁忌症:支气管哮喘、心源性休克、心脏传导阻滞(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重度或急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

结语:从“小红斑”到“无痕童年”

婴幼儿血管瘤的联合治疗需以科学护理为基石。通过注射治疗精准打击病灶、口服药物全程调控血管生成,配合精细化护理,绝大多数的患儿可实现瘤体完全消退且无严重后遗症。科学护理不仅是治疗的延续,更是守护患儿身心健康的“隐形盾牌”。

(钱丽伟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管瘤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