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给新生儿洗澡或换衣服时,会突然发现孩子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斑点,几天后斑点逐渐隆起成红色“小草莓”,亦有时皮下出现青紫色肿块,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红点”,可能是婴幼儿血管瘤。作为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血管瘤虽不致命,但其生长规律和潜在风险却暗藏玄机。本文将结合医学研究与临床经验,解析血管瘤的演变过程与科学护理方法。
一、血管瘤的“变身”轨迹:从小红点到复杂病变
1.早期形态:隐匿性小红点
婴幼儿血管瘤好发于头颈部(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外阴也是好发部位之一。大部分(80%)的血管瘤为单发,少数多发。血管瘤的“前身”常表现为直径1-3毫米的红色斑点,边界清晰,压之褪色。这类皮损可能由以下机制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胚胎期血管网发育过程中,内皮细胞增殖失控,形成微小血管团。
-雌激素受体激活:母体激素残留或新生儿自身激素波动刺激血管增生。
此时,血管瘤尚未进入快速增殖期,但已埋下“变身”隐患。
2.增殖期:形态与颜色的“戏剧性变化”
出生后1-6周为血管瘤的“爆发期”,其变化特征包括:
-体积倍增:瘤体以每天1%-2%的速度生长,并不断向临近皮肤及深层组织浸润;
-厚度增加:浅表型血管瘤从平面红斑发展为“草莓状”隆起,深部则形成皮下肿块;
-颜色变化:瘤体越生长,颜色越鲜红;
-并发症风险:眼周、鼻部、口唇、耳部血管瘤可能改变器官外型,导致容貌畸形。瘤体生长迅速亦可撑破皮肤造成瘤体破溃、出血甚至感染。
3.消退期:不可逆的“疤痕化”隐患
50%-70%的血管瘤在5-7岁进入消退期,但这一过程漫长且常伴随:
-纤维化替代:正常血管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形成萎缩性疤痕;
-色素沉着:消退区域遗留灰褐色斑块,影响美观;
-功能残余:瘤体侵蚀器官组织造成器官畸形及功能损害。
二、科学护理:拆解血管瘤的“变身密码”
1.皮肤护理:构建“三重防护盾”
-清洁防护:保持瘤体清洁干燥,避免使用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
-摩擦防护:穿着纯棉连体衣,避免使用粗糙毛巾或硬质玩具接触瘤体;
-温度防护:冬季使用婴儿润肤霜,夏季避免长时间日晒。
2.损伤预防:规避“四大雷区”
-禁止抓挠:修剪指甲,必要时佩戴防抓手套;
-禁止挤压:避免穿紧身衣或使用背带压迫瘤体;
-禁止冷热刺激:禁用热水袋或冰袋直接接触瘤体;
-禁止自行用药:禁用民间偏方(如无花果汁、金戒指摩擦)。
3.营养管理:打造“免疫堡垒”
-母乳喂养:0-6月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母亲每日摄入优质蛋白(鱼肉、鸡蛋)≥120g,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200mg;不吃或少食辛辣、刺激、生冷食物(辣椒、生蒜、冰激凌等),忌烟酒;
-配方奶喂养:选择添加DHA的配方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
-辅食添加:6月以后可开始酌情添加辅食(蛋黄、米糊等),且要在婴儿身体健康、食欲好、大便正常的时候开始,种类由少到多,由泥糊过渡到软饭。
三、诊疗护理策略:精准打击“变身”核心
婴幼儿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聚多卡醇、平阳霉素)注射
药物注射护理
1.进行药物注射治疗前30分钟避免喂食,以免注射时患儿哭闹呕吐,引起呛咳窒息。
2.注射后,需按压针眼处5~10min,以不出血为止。
3.病变位于口唇(腔)的患儿,注射后需禁食水30分钟,以减少出血和疼痛。
4.注意观察注射后瘤体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热等炎症反应,如有异常立即与医护人员联系。
5.药物注射后,局部肿胀停药后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康复指导
1.停止注射3天后可以洗澡,瘤体局部不可用力揉搓,以免瘤体感染、破裂出血。
2.请注意保持瘤体局部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碰撞,以免破裂出血。
3.瘤体溃烂者应注意创面卫生,预防感染。
4.聚多卡醇注射不影响其他用药及预防接种,建议平阳霉素注射后2-3周再进行预防接种。
四、健康教育:谨防特殊血管瘤来“搞怪”
1..瘤体溃烂者,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预防感染,促进愈合。
2.瘤体破溃出血者,立即用无菌敷料按压止血。
3.注意观察瘤体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热等炎症反应,如有异常立即与医护人员联系。
4.提醒家属部分患儿可能伴发血小板减少或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要注意瘤体局部有无迅速肿大、呈暗红或暗紫色、张力高、皮温高及压痛等出血征象,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特殊部位(咽喉部血管瘤):密切观察瘤体有无压迫气道的症状,如气促、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结语:与血管瘤共生的智慧
婴幼儿血管瘤的“变身”既是生物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对家长医学素养的考验。通过早期识别风险、科学护理、精准治疗与健康教育,90%以上的血管瘤可实现“无痕化”管理。当家长面对孩子皮肤上的小红点时,既无需过度恐慌,也不应掉以轻心——唯有以科学为盾,以耐心为剑,方能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每一步。
(钱丽伟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管瘤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