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悄然生长的红色或紫色结节,触碰时易破溃、反复出血,可能是巨噬细胞异常聚集形成的化脓性肉芽肿。这种由迟发型超敏反应引发的慢性炎症病灶,若发生于暴露部位,不仅可能引发出血感染,还会导致社交焦虑。本文将结合临床研究与护理实践,解析其科学应对策略。
一、揭开“不速之客”的面纱:化脓性肉芽肿的成因与特征
化脓性肉芽肿(PG),又称“喷发性血管瘤”、“小叶毛细血管血管瘤”。是一种良性、后天性的皮肤或粘膜增生,通常由轻微损伤引起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分叶状增生形成息肉状损害。特征是生长迅速、表面易碎。PG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1.发病机制:免疫系统的“防御过当”
-生物病原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等侵入后,巨噬细胞聚集形成典型结节,中央干酪样坏死,周围环绕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
-异物刺激:外科缝线、粉尘、滑石粉等异物引发异物性肉芽肿,病变以异物为核心,周围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包绕;
-自身免疫异常:结节病患者的非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见血管壁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中环免疫复合物升高。
2.典型表现:从“小红点”到“易损病灶”
-外观: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小红疹,逐渐增大至绿豆或黄豆大小有蒂或无蒂的结节,表面可呈疣状增生,触之易出血;
-质地:感染性肉芽肿质地较软,异物性肉芽肿因纤维化质地偏硬;
3. 超声特征:
①真皮层实性结节
②表皮增厚,中断
③低回声区,多无钙化
④宽基底树枝状,丰富血流信号
二、多种治疗:如何精准狙击“不速之客”
1. 聚多卡醇局部注射
治疗原理:1%聚多卡醇原液由0.45号注射针头刺入病灶基底部,药液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纤维化,导致血管转化为纤维条索而闭塞。
优势:创口小,出血少,易于护理,不易感染,治疗简单,患者舒适度高。
2.外科手术
优势:治愈率高
劣势:治疗前需进行麻醉,易导致术中出血、术后瘢痕,影响美容效果。
3.冷冻治疗
优势:无需麻醉,无术中出血
劣势:导致瘢痕,一次性治愈率相对较低。
4.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劣势:创面出血较多,视野不清,烧灼深度难以把握,术后复发或形成瘢痕的概率高。
三、科学护理:构建“防感染-促愈合”双重防线
1.治疗过程中观察病灶周边有无血管栓塞及患者有无胸闷、头晕等不适。
2.治疗结束后局部以棉球按压5-10分钟。休息30 min,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局部保持清洁干燥,不要碰水,不要搔抓,伤口结痂后让其自然脱落,切勿用手撕剥。4.清淡饮食,加强营养,多食用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禁烟酒,避免辛辣饮食。
5.多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1周及1个月后复查,如未治愈,再次注射。
四、如何预防化脓性肉芽肿?
1.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外伤。在进行可能会导致皮肤损伤的活动时,如劳动、运动等,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护膝等。
2.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如果皮肤出现破损,要及时进行消毒、清洁,避免感染。
3.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要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皮肤问题。
结语:与“不速之客”共处的智慧
化脓性肉芽肿虽然是一种良性的皮肤疾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发现皮肤上出现了异常的小肉球,建议及时就医并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病变间断出血,越长越大。对于此病的治疗,较小的病变可以行局部药物注射、冷冻、激光或电灼等方法,对于较大或难以通过其他方法治疗的病变,必要情况下需要手术切除。通过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大多数化脓性肉芽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同时,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皮肤的防护和保养工作,预防化脓性肉芽肿的发生。唯有以科学为盾,以耐心为矛,方能在这场与“不速之客”的较量中,实现从“生存”到“生活”的蜕变。
(钱丽伟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管瘤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