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口咽部静脉畸形:喉咙里的“紫气球”,微创治疗如何KO?

2023-11-07 19: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哭闹时看到咽喉深处出现“紫红色肿物”,这些看似“异物”的病变,实则是口咽部静脉畸形——一种由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引发的疾病。尽管发病率仅为0.1%-0.5%,但其隐蔽性、易出血及功能损害风险,常让患者陷入“小肿物引发大危机”的困境。本文将揭开这种特殊血管畸形的“真面目”,并解析其诊疗关键。

一、口咽部静脉畸形的“诞生记”:胚胎发育的“意外偏差”

口咽部静脉畸形的本质是静脉系统的先天性结构异常。在胚胎发育第6-8周,原始静脉丛未能正常分化为深、浅静脉系统,导致局部静脉窦扩张、管壁薄弱,形成“血管海绵团”。这种病变在出生时即存在,但因早期病灶较小、位置较深,可能被黏膜覆盖而未显现,直到幼儿期因激素波动(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局部刺激(如反复感染)才逐渐显露。

二、喉咙里的“紫气球”:从外观到功能的“多面伪装”

口咽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极具迷惑性,其“变身”可能涉及以下特征:

1. 外观特征:

- 位置隐蔽:多位于软腭、舌根、会厌谷或咽侧壁,早期仅表现为黏膜下淡蓝色或紫色斑块,易被误认为“淤青”。

- 形态多变:随病情进展,可形成单发或多发肿物,直径从0.5厘米至数厘米不等。

2. 功能损害:

- 呼吸障碍:肿物压迫气道时,可引发鼾声、吸气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吞咽困难:舌根或会厌病变可能阻碍食物通过,导致呛咳、营养不良。

- 语言障碍:累及软腭或声门旁间隙时,可出现鼻音过重、构音不清。

- 致命性出血:因病灶血管壁薄、缺乏肌层,轻微摩擦或咳嗽即可导致大出血,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甚至引发休克。

3. 鉴别难点:

- 需与淋巴管畸形区分:后者为清亮液体囊腔,穿刺可抽出淋巴液;而静脉畸形抽出的是暗红色静脉血。

- 警惕恶性肿瘤伪装:深部静脉畸形可能被误诊为横纹肌肉瘤、黏液表皮样癌,需通过增强MRI或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血供特征。

三、从“观察等待”到“精准打击”:治疗策略的“阶梯选择”

口咽部静脉畸形的治疗需综合评估病变范围、功能损害及出血风险,遵循“个体化、微创化、功能优先”原则:

1. 一线治疗:硬化剂注射

- 机制:向病灶内注射聚多卡醇、无水乙醇等硬化剂,诱发血管内皮炎症、血栓形成,最终使畸形血管闭塞。

- 优势:创伤小(仅需针眼穿刺)、可重复性强,尤其适合小儿或高风险部位病变。

- 挑战:口咽部视野受限,注射针头无法伸入深处瘤体。单次注射有效率约60%-70%,需多次治疗(间隔4-6周),且可能引发局部肿胀、疼痛或神经损伤。

2. 终极手段:手术切除

- 适应证:对硬化治疗抵抗、反复出血或严重功能障碍的病变。

- 难点:口咽部空间狭小、血管丰富,手术易损伤喉返神经。

3. 新兴技术:介入栓塞

- 操作:全麻仰卧位,将1%聚多卡醇与空气1:3比例混合成微泡沫,在DSA引导下用4号半针头,经皮多点多角度间断注射,对静脉血管腔进行硬化治疗。

四、治疗后护理:从“防窒息”到“促康复”的细节管理

1.休息的重要性

术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身体在经历手术创伤后,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休息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使身体能够集中精力修复受损的组织。

2.窒息风险

由于口咽部的特殊位置,术后瘤体肿胀或者血液瘀滞可能导致呼吸道狭窄,从而存在窒息的风险。患者应保持半卧位或侧卧位,这样可以避免舌根后坠堵塞气道。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如果发现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吸痰、调整体位或进行气管切开等紧急操作。

3、饮食护理

在术后的最初几天,患者通常需要进食流食。可以选择米汤、牛奶、果汁等。这些食物容易吞咽,不会对刚刚手术过的口咽部造成太大的压力。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热的食物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而过冷的食物则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当患者的情况逐渐稳定后,可以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馄饨等。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食用过硬、有渣的食物,防止刮伤口腔黏膜或者引起出血。为了促进身体恢复,饮食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等,同时也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适当给患者吃一些新鲜的水果泥或者蔬菜汁。

4.口腔护理

口腔是细菌容易滋生的地方,尤其是在术后,口腔黏膜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保持口腔清洁可以预防感染,有利于伤口愈合。

护理方法

漱口:使用医生推荐的漱口水,每天多次漱口。漱口水可以清洁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轻口腔异味。

刷牙:如果患者能够刷牙,要选择柔软的牙刷,轻柔地刷牙,避免接触到手术部位。也可以使用口腔护理棉棒蘸取适量的漱口水,轻轻擦拭牙齿和口腔黏膜。

结语:与“紫气球”共处的智慧

口咽部静脉畸形犹如喉咙里的“不定时炸弹”,其治疗需平衡“功能保护”与“病变控制”。随着硬化剂技术、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多数患者可通过微创手段控制病情,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功能损失。家长需牢记:定期随访、及时干预出血风险、配合多学科诊疗,是守护患者呼吸、吞咽与语言功能的关键。正如血管畸形领域的专家所言:“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病变,更是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

(钱丽伟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管瘤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