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血管系统中,动脉瘤和血栓就像隐藏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先天性结构异常或后天性病理改变,导致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在血流冲击下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血栓则是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凝结形成的固体块。它们可能悄然无息地潜伏在血管中,一旦破裂或脱落,后果不堪设想,如动脉瘤破裂引发大出血,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脑梗死等。好在现代影像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筛查手段,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这些危险的“炸弹”。
一、动脉瘤的影像学筛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堪称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它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血管,注入造影剂,然后采用数字减影技术,去除骨骼、软组织等背景影像,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流动状态。医生可以借此精准看到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以及载瘤动脉和动脉瘤的关系,就像给血管拍了一张高清特写照片。在进行介入治疗时,DSA也能实时引导手术操作,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不过,DSA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而且辐射剂量较大,因此通常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多在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考虑使用。
2.CT血管造影(CTA):CTA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检查时,先给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血管在CT扫描下清晰显影,随后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示血管的情况,为医生呈现出三维的脑血管结构,帮助医生发现血管壁上异常凸起的动脉瘤,无论是气球状隆起,还是不规则隆起,都难以遁形。在急诊室中,对于怀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CTA能够快速完成检查,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成为急诊一线的“排雷”利器。然而,CTA也有局限性,对于较小的动脉瘤,仍有一定的漏诊风险。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依靠血液流动即可显示脑血管的结构,无需注射含碘造影剂,这就避免了造影剂过敏等风险,而且没有辐射,对人体较为安全。它对于颈部、颅内等部位动脉瘤的检测效果良好,能清晰地呈现血管形态,为医生评估病情提供详细信息。MRA主要适用于高风险人群的动脉瘤筛查,如具有动脉瘤家族史、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伴“瘤”生存的患者定期复查。但MRA有时会因血流流动造成伪影和假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4.超声检查;它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实时观察血管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瘤以及动脉瘤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低廉,还可以反复进行,对于初步筛查浅表动脉瘤具有重要价值。不过,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而且对于位置较深或被骨骼、气体遮挡的血管,检查效果欠佳。
二、血栓的影像学筛查
1.超声检查:作为筛查血管血栓的常用手段。在检测静脉血栓时,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静脉管腔是否扩张、内部有无血栓回声、血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静脉瓣膜的功能情况。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临床首选的筛查方法。在检测动脉血栓时,超声可以观察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血栓的部位和大小,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但超声检查对于微小血栓的检测能力有限,而且受检查部位和患者身体状况的影响较大。
2.CT静脉造影(CTV)和CT动脉造影(CTA):CTV和CTA在血栓筛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注射造影剂,CT能够清晰地显示静脉或动脉的形态,准确判断血栓的位置、范围和阻塞程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血管结构或超声检查难以观察到的部位,CT检查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在诊断肺栓塞时,CT肺动脉造影(CTPA)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不过,CT检查存在辐射风险,且需要注射造影剂,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和潜在风险。
3.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和磁共振动脉造影(MRA):MRV和MRA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避免了辐射和造影剂相关风险,能够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血管内血栓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它们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以及血栓的位置和范围,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诊断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对辐射敏感的患者,如孕妇、儿童等,磁共振检查是更为安全可靠的选择。但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现代影像学技术为动脉瘤和血栓的筛查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表现、病史、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便尽早发现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疾病的危害,守护患者的健康。
(李新 河南宏力医院 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