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精密的血管网络中,隐藏着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 —— 脑动脉瘤。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局部异常扩张形成的瘤样凸起,就像血管壁上鼓起的一个 “小气球”。一旦这个 “小气球” 破裂,大量血液会瞬间涌入颅内,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剧烈头痛、昏迷甚至死亡。据统计,首次破裂后的死亡率高达 30% - 40%,即便幸存,二次破裂的死亡率更是飙升至 60% - 70%。正因如此,脑动脉瘤被称为血管里的 “不定时炸弹”。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它爆炸之前发现这个危险的信号呢?
脑动脉瘤的形成:一场悄无声息的 “血管病变”
脑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脑动脉的分叉处和弯曲部位是动脉瘤的高发区域。这些部位的血管壁承受着更大的血流冲击力,长期的血流冲击会逐渐削弱血管壁的强度,就像河道拐弯处更容易被水流侵蚀一样。
先天性血管壁发育缺陷也是脑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天生血管壁就存在薄弱环节,在正常的血压波动下,这些薄弱部位就容易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发生自然的老化和退变,弹性下降,管壁变脆,这也为动脉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是加速了脑动脉瘤的形成进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高血脂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糖尿病则会影响血管的代谢和修复功能。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病风险。
蛛丝马迹:脑动脉瘤的早期信号
在脑动脉瘤破裂之前,身体可能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但这些信号往往容易被忽视。头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这种头痛可能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与以往的头痛感觉不同,疼痛程度更重,呈炸裂样,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不过,很多人会将这种头痛误认为是普通的偏头痛或感冒引起的头痛,从而错过早期诊断的机会。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眼部症状。当动脉瘤压迫到周围的神经时,会导致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视力模糊等。这是因为动眼神经等负责眼部运动和瞳孔调节的神经受到了影响。如果突然发现一只眼睛的眼睑无法正常抬起,或者两侧瞳孔大小不一致,就需要警惕脑动脉瘤的可能。
另外,一些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例如,头晕可能被认为是颈椎病或贫血引起的,肢体麻木可能被当作是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导致的。但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且逐渐加重,就应该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脑动脉瘤。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是 “警示性渗漏”。在动脉瘤破裂之前,可能会先有少量的血液渗漏到蛛网膜下腔,引起短暂的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 “前驱症状”。如果能够识别这些前驱症状并及时就医,就有可能在动脉瘤破裂前发现它,从而避免严重后果。
精准探测:揪出 “不定时炸弹” 的检测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有多种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脑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动脉瘤的 “金标准”。它通过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利用计算机技术去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能够准确地发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DSA 不仅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还可以在发现动脉瘤后立即进行介入治疗,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CT 血管造影(CTA)也是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它通过对脑部进行快速 CT 扫描,并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生成脑血管的三维图像。CTA 具有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对急诊患者适用性强等优点,能够快速发现较大的动脉瘤,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CTA 对于一些较小的动脉瘤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则无需注射造影剂,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显示脑血管。它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不能接受碘造影剂或有其他检查禁忌的患者。MRA 可以无创地检测出脑动脉瘤,但在准确性和清晰度方面,相对 DSA 和 CTA 稍逊一筹,对于较小的动脉瘤检测效果可能不佳。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外,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技术如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三维血管造影等也逐渐应用于脑动脉瘤的诊断。这些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结构和血管壁的情况,为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高危人群:更需主动筛查
虽然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脑动脉瘤,但某些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更加主动地进行筛查。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脑动脉瘤,其他家庭成员患脑动脉瘤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长期的血管病变,更容易形成脑动脉瘤。这些患者应该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监测血管健康状况。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以及曾经头部受过外伤的人,也属于脑动脉瘤的高危人群,需要提高警惕。
对于 40 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症状和危险因素,也建议进行一次脑血管的基础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病变。早期发现脑动脉瘤后,可以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栓塞、开颅夹闭等,将这个 “不定时炸弹” 拆除,避免悲剧的发生。
脑动脉瘤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形成原因,关注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掌握科学的检测方法,尤其是高危人群主动进行筛查,就有可能在它破裂之前发现它,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守护脑血管健康,从重视每一个细微的信号开始,让我们一起远离这个血管里的 “不定时炸弹”。
(杨继刚 鹤壁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